林玫瑰
摘要:民間美術具有傳統性、藝術性、古樸性、人文性,是勞動人民歷經很長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具有高級審美情趣的各類作品集合。例如根雕、板畫、泥塑等,這些是我國美術領域不可或缺的瑰寶。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將這些瑰寶引入進來,對于小學生藝術審美、人文素養都有積極的滋養作用。本文討論了民間美術資源培養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機理以及融入途徑,希望形成的內容對此類教學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美術;民間美術;美術資源;學生審美;教學研究
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這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大宗旨。該宗旨的達成僅依賴美術教材尚有不足,必須要融入更多的美術資源。其中民間美術資源作為來源于大眾的傳統美術,具有極強的藝術價值以及藝術生命力,其對于學生的色彩利用、造型設計等都有很強的提升作用,對于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滋養功能。在融入民間美術資源時,需要明確融入目的,結合教材內容有效地將相應的民間資源融入進來,如此才能達成潤物無聲的最佳效果。
一、民間美術資源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機理
民間美術資源包括根雕、泥塑、板畫、沙畫、布藝、插花、年畫、剪紙、木刻等等,這些美術形式在造型設計、色彩利用、角色塑造以及人的心理拿捏上都有獨到之處。經常接觸民間美術資源,會培養學生對美術的深刻認知,形成一定水平的鑒賞能力,更可以擴展學生知識范圍,使其具有一定的評鑒能力。另外,在民間美術資源長期反復的影響下,學生會擁有一定的人文素養,而該素養對于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具有積極作用。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需要在小學美術課堂當中引入民間美術資源,既能豐富課堂內容,又能提升學生綜合涵養,可謂一舉多得。
二、民間美術資源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原則
(一)信息化原則
即對于當地擁有但無法將實品轉移到課堂上的資源,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展現。例如湖南古建筑展示便是以投影技術完成,讓學生從外觀造型、內部結構展開全面了解,加上教師介紹,讓學生對古建筑功能、特點有所掌握。
(二)系統性原則
即能夠在美術課開始前,對整冊教材展開研究,尋找可以融入民間美術資源的切入點,這樣可以確保民間美術資源非常系統地一一出現于課堂之上,不會有凌亂紛擾之感。系統性原則也體現在教師對審美能力的充分理解,并抓住審美能力組成,對每個組成形成不同的滲透。這非常考驗教師的教學策劃能力,需要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
三、民間美術資源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途徑
(一)借助閩南民間足跡,選擇適合的美術文化素材
近年來,民間風俗開始逐漸被簡化、被遺忘,一些較為優秀的民間藝術逐漸消失,為了更好地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民間美術資源,需要教師與學生一起積極探尋民間足跡,作為自己的繪畫素材,從而更好地展現出民間文化之美。以閩南地區為例,其主要是指泉州等地,其因具有獨特的民間文化被稱之為“東南亞文化之都”。閩南地區傳統的活動包括舞龍舞獅、拍胸舞等等,但是,這些包羅萬象的民間文化不是都適宜加入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中,還需要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選擇,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多媒體一起探索具有閩南特色的展館以及古跡,例如泉州十八景,其中包括德化瓷器廠、錦繡莊等等。在組織小學生進行觀看的過程中,能夠感受閩南藝術的魅力,讓學生增長知識的同時,也開闊了眼界,更好地將這些素材應用到自己的美術作品中。此外,閩南戲曲也較為獨特,其中包括木偶戲、高甲戲以及歌仔戲等,其中木偶戲的人物形象較為鮮活美麗,且衣著華麗,孩子們容易被吸引,而高甲戲中夸張形象的表演,也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將這些素材加入教學中,能夠有效豐富教學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積極創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班級氛圍
在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學習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閩南文化氣息濃郁的年畫、剪紙以及戲曲人物圖片加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鄉土氣息。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教師也要確保與小學生的年齡相符,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例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利用廢舊材料動手做木偶,并為木偶搭配適合的服飾,同時,也可以安排一組學生設計具有閩南特色的建筑,營造良好的藝術教育氛圍,讓小學生能夠時刻受到藝術的熏陶,更好地完成美術知識的學習,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結語
小學美術課堂中充分引入民間美術資源,可以通過后者具有的造型美、色彩美、神韻美等來不斷滋潤學生的藝術涵養。在鑒賞課、動手操作以及班級硬環境裝飾三個途徑中,讓學生深入學習和了解民間藝術形式以及特點,能夠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以及人文素養,而最終都將影響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其具有一定的鑒賞力、評鑒力,甚至于給予其不同藝術氣質。
參考文獻:
[1]劉靜.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小學美術教學的應用研究[J].速讀(下旬),2019(2):256.
[2]張芳芳.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小學美術教學的研究[J].東西南北:教育,2020(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