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彬
摘要: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普及義務教育是現在國家的教育方針,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發展學生的體育技能是現在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作為小學體育教師要認真履行國家的教育政策,提高學生的身體素養,加強體育技能訓練,讓學生能夠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師注重體育訓練,缺少對學生技能以及興趣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會造成學生失去體育鍛煉的熱情,不符合素質教育的需求。小學體育教師要依照學生的身體現狀,結合一定的游戲活動,把體育課和游戲活動結合起來,采取創新教學的方法,實現體育課的活躍性和參與性都提高的局面。
關鍵詞:小學;體育;創新教學;方法
小學階段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要能夠通過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成長,讓學生能夠在童年時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育是許多學生都非常喜歡的一門學科,他們喜歡運動,更喜歡在體育課上學習新的技能。作為小學體育教師要注重導入環節,能夠在課堂開始之初吊起學生的胃口,讓學生對后面學習的內容產生期待。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小學體育教師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體育發展潛能。要想讓學生喜愛體育運動,體育教師自己首先就要是一個喜歡運動的人,能夠在體育項目的個性展示中做到動作標準且優美,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讓學生能夠從教師的動作示范中感受到體育教師的素養非常高。
一、體育設施要不斷改善
體育課上經常能夠看到學生拿著跳繩或者籃球在練習,這些體育器材是小學階段經常用到的,作為體育教師首先要做到體育器材新,讓學生能夠在使用體育器材時視覺上產生欣喜。另外,體育教師還要注重教學環境具有一定的新意,能夠讓學生在體育運動時,感受到一種舒適性。體育課大都是在操場上進行,體育教師要在上體育課之前對于周圍的環境做好細致的觀察,讓體育場地周圍的環境清新,夏天能夠有樹作為庇護,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呼吸順暢,有種想要運動的沖動。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的改善體育場所,讓操場的色彩更加艷麗,給學生提供一個體育運動的環境,并且在操場的主場地要添加一些體育運用的元素,比如,運動的人物和體育繪畫內容,增加體育欣賞性,讓學生能夠在體育課上感受到體育的氛圍。
二、開展體育游戲活動
小學生都比較喜歡游戲活動,由此小學體育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將游戲引入到體育教學中,從而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體育游戲活動,使學生對體育游戲提升興趣,這樣一來,學生非常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游戲中運動,逐漸加強學生運動能力。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丟手帕”的游戲活動時,引導全體學生圍坐成一個圈,然后由一名學生開始在同學身后丟手絹,學生發現手絹后開始起身追丟手絹的同學,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集中注意力,還在互相追逐中達到鍛煉學生身體的目的,以及提升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三、運用分層教學法
小學體育教師根據學生們的個體差異,將體質好、體質弱的學生分別分為兩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分別制定不同的體育運動訓練計劃,以及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運動任務,以此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如果不重視按照學生體質的差異分層,就會導致體質較弱的學生難以完成難度較大的運動任務,致使學生身體疲憊、體力透支,這種情況下,就會影響學生身體健康,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關注學生的運動狀態、教學進度,還需重視運用分層教學法,通過落實創新的教學模式,能使全體在分層教學中都能高效學習體育運動,并且在教師分層引導下,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按照體育運動計劃完成運動量,以此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運動能力,以及加強各個層次學生的體質。
四、運用鼓勵性教學法
體育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運動動作時,發現多多鼓勵學生出色的表現,能夠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情和興趣,由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積極運用鼓勵性教學法,運用這一新型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鼓勵和認可,有效增強學生對運動的內驅力,以及提高學生對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從而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積極投入到體育運動訓練中,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學生的體能和身體素質得以增強,并且實現強身健體的教學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短跑”運動技巧時,我先會演示一遍起步動作、起步的姿勢和在跑步過程中的動作要領、手臂擺動的幅度、呼吸節奏的控制等等,隨后我引導學生們進行短跑運動訓練,在體育運動的訓練中教師對快速學會運動技巧的學生予以表揚,并對于未熟練掌握運動技巧的學生相應的鼓勵,使學生更加積極做到長期堅持不懈地練習動作要領,逐漸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同時提高體育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體育教師要意識到傳統的教學形式已經不符合當前小學生的各項發展,由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探索出創新的教學方法,更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努力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特征的同時,能夠加強對學生的體育技能訓練,讓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夠被喚醒,從而促進小學體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黃虎,王保.小學體育創新教學模式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