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輝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入進行,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如何有效促進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進行成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教師要根據高中數學教學的特點,采取切實有效的策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達到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進行的目標。本文通過對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進行的策略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對促進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進行
引言
高中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推理性,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比較大的挑戰。傳統的教學方式具有單一的教學特征,無法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要積極采取有效策略,有效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進行。同時針對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采取要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達到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進行的目標。
一、轉變教學思路,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
教師、學生和教材是現代教學過程中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正確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確保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水平至關重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要的教學主體,學生是學習的對象,課本是學習的內容。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作為學習的對象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效率低下。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師生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對知識進行講解,學生也不再是被動進行知識的學習,學習活動不再僅僅是知識的轉移,而是創造和發展的重要過程。
例如,在進行基本立體圖形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簡單長方體和立方體的組合,幫助學生進行立體圖形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提高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同時為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的欲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營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結論。這個過程在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基礎上,有效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幫助學生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為學生以后長遠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和鋪墊
二、利用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它是高中學生的三門主要學科之一。由于數學在學生學習中所處的關鍵和重要地位,教師必須有效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技能,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的高效學習奠定基礎。在讓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進行時,高中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通過創造情境,教師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擺脫了傳統學習模式的束縛,能夠流暢地提問,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幫助他們提高了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在數列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給與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使學生對等比數列、等差數列等有個基礎的認識,進而結合教師的講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必須給予正確的指導和糾正,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法,有效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三、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數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如果學生難以理解其中蘊含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進行實踐,以便學生體驗探索的樂趣。例如,教師要積極運用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技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向教師進行展示,讓教師幫助解決討論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為培養數學學科素養提供有效的支撐。
例如,在統計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班級同學的身高、體重等信息,進行數據統計并分析,通過隨機抽樣、用樣本估計總體等知識,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對統計知識的認識,提升學習效率。同時通過積極開展學習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科學運用自主合作學習模式,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學的禁錮,實現高中數學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新形勢下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師要積極改善教學方法,促進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高效進行。通過積極采取轉變教學思路,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利用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課堂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策略,實現高中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周善經,孫靖.探究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5(02).
[2]高翠芳.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初探[J].林區教學,2013,12:97.
[3]韓從軍.淺談如何打造高中數學高效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