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紅
摘要:面對素質教育發(fā)展為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高中化學全面培育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無疑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此,文章則從以激發(fā)學習興趣為前提,深度培育學生化學情感;以師生互動和生生合作為載體,為學生搭建探索研究平臺;以雙主體評價為保障,指導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逐步產生三個方面出發(fā),將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新策略作出系統(tǒng)論述。
關鍵詞:高中化學;科學精神;社會責任;教學新策略
引言:
隨著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不斷加快,培育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無疑成為廣大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的重點,如何做到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將其加以落實就成為關鍵中的關鍵。文章就以此為立足點,并結合實際的成功案例加以論述,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
一、以激發(fā)學習興趣為前提,深度培育學生化學情感
在任何情況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都要有積極的學習興趣作為支撐,從中各項知識與技能、能力與素質方可得到全面培養(yǎng)。針對于此,在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應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視為成功教學的必然條件,確保學生化學情感的深度培育,進而喚起學生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塑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chuàng)設理想的課堂情境無疑是理想之選。
以《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為例,在學步課堂教學活動正式開始之后,筆者首先是以提出趣味性問題的方式,為創(chuàng)設課堂理想的問題情境和生活情境提供鋪墊,進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同學們知道為什么削了皮的蘋果放一會兒就會發(fā)黑嗎?”并將蘋果削皮后顏色變化的圖片一一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供學生思考。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筆者倡導學生之間提出不同的觀點,并根據學生所說作出具體的歸納與整理。最后,筆者則是向學生表明,化學學科其實就是解釋新物質生成的學科,而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也正是本課所要學習的基本內容,由此導出本課的主題。這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了理想的問題情境和生活情境,激發(fā)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建立起化學情感,真正想要進行更深入的了解這門基礎自然學科,進而為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以及新課教學活動的高效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師生互動和生生合作為載體,為學生搭建探索研究平臺
“新課部分”無疑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學習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以及形成各種先進思想意識的主要平臺。因此,在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必須將課堂教學的這一關鍵階段視為重中之重。其間,最為有效的途徑無疑是組織開展師生互動和生生合作,力求為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搭建一個理想平臺,進而達到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精神的目的。
以《金屬材料》教學為例,在進入課堂的主體部分(即:新課階段)后,筆者第一項工作這是向學生設置一個具有互動性的話題,讓學生將學習的興趣在新課階段繼續(xù)保持,同時借助師生互動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掌握課堂學習的重點內容,并喚起學生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的熱性,即:“鐵鍋和不銹鋼餐具想必是大家在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生活日用品,那么他們從材質上如何區(qū)別呢?”隨后則是將兩種物品的圖片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教學資源的視覺直觀性最大程度體現(xiàn)。在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觀點之后,筆者則從物理性質的角度,引導學生意識到在常溫下都是以固體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并表面普遍有金屬光澤,導電、導熱、延展性較高,隨后則是將銅、鋁兩種金屬引入課堂,以同樣的思路引導學生意識到金屬的物理性質,最后則向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即:“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金屬制品通常都是純金屬的嗎?如果不是共同探究都是由哪些金屬元素組成。”隨后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將生活中常見的金屬制品展示在學生面前,并要求根據課本中的知識組織進行合作探究活動。其間,鼓勵學生自由分組、自主進行探究與分析、自主總結探究成果,筆者則深入到學生探究活動之中,結合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的過程予以相應的引導和啟發(fā),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合金本身的金屬特性和性能。最后,在學生進行探究成果與過程的展示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新型合金材料的研發(fā)是我國當前乃至未來的重點,現(xiàn)在已有的鈦合金等等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將物理和化學性質加以講述的同時,強調還有很多新型金屬合金需要大家以后去探究和研制,讓學生不僅能夠盡快攻克學習的難點,更能讓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能夠得到有效確立,課堂教學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三、以雙主體評價為保障,指導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逐步產生
教學評價工作自然是課堂“教”與“學”高質量進行的重要保障條件,所以在任何背景下開展教學工作都必須提起高度重視。對此,在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立足學生的主體性開展雙主體評價活動無疑是理想之選,能夠讓學生社會責任意識逐步養(yǎng)成擁有一個集中指導平臺。
以《環(huán)境保護與綠色化學》第2課時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臨近尾聲之際,首先帶領學生說出當今現(xiàn)存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環(huán)境污染的主要類型、危害與防治方法,以及綠色化學的含義和環(huán)氧乙炔的制備與新物質合成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等等,讓學生能夠完整意識到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并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結構。隨后,則是結合學生課堂學習的總體表現(xiàn)作出科學的點評,讓學生能夠深刻認知自己課堂學習的成果與狀態(tài),并且從中產生了哪些更深層的體會,并隨之將課后進行復習與鞏固的方法,以及投身于綠色化學的研究是保護環(huán)境最有效的方式等觀點傳遞到學生手中,幫助學生在無形中幫助學生建立“環(huán)保是自己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這一意識。最后,則倡導學生結合自己課堂學習全過程的切實感受,說出內心關于本課學習的具體看法與意見,這些顯然都是進一步強化學生科學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意識的有利條件,將其視為教學方案出租與優(yōu)化的重要突破口,那么勢必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效果也會不斷趨于理想化。
結論:
通過以上觀點論述不難發(fā)現(xiàn),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切實做到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并非易事,不僅需要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的各個階段明確具體的目標與任務,同時在教學手段方面也要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進而才能將其轉化成為現(xiàn)實。對此,不斷深化以上論點自然成為廣大教師教學與科研工作重點關注對象。
參考文獻:
[1]張勇.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探究[J].數(shù)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8,(10).
[2]張揚.中學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培養(yǎng)策略[J].考試周刊.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