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云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認為:教育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我也在長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發現,道法課堂教學效果不高,與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有很大關系。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具有抽象性、理論性特點,有些內容甚至與學生的生活很遠,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這是當前道法教學面臨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此作為一位道德與法治老師很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下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幾點。
一、巧妙設計教學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是能夠充分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的導火索,是能夠關乎課堂教學是否成敗的關鍵和基礎。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重視課前新課導入的合理性、藝術性和科學性,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等,善于運用教學資源,巧妙的設計能夠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的課堂教學情景,創設良好課堂氛圍,觸動學生的心靈和情感;也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導入,把學生的思緒帶入課本中來,促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愛學、善思、喜聽、愛說。
例如:我在教學部編教材八年級《公民基本權利》這一節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一天警察小鄭在執勤時聽到有個女士高喊“快抓小偷,他搶了我的皮包。”情急之下,小鄭因公務征用一位路人的摩托車。處理完公務后,小鄭把摩托車還給車主,并告知車主可以根據法律規定向公安機關申請相應補助。并且設問:警察征用摩托車的行為涉及公民的哪項基本權利?此案例中對這項權利的維護體現在哪些方面?通過情景的創設和問題的設問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進入一種求知的亢奮狀態。
再如:我在講授《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時,我播放了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這首歌,不僅旋律優美,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創設了民族氛圍,激發了學生對我國民族狀況的學習興趣。
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和諧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常說 “愛屋及烏”,對于教育來說,本身也隱藏著這樣的問題。不論什么課程,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愿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如果不喜歡,甚至害怕這位老師,要想他們對這位老師所授的課程感興趣就會很困難的。
例如:我現任4個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平時和8班的關系比較融洽,上課時學生就表現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成績較好,學生品德形成也較好。反之,一些班級學生調皮、沒禮貌,老師上課要訓斥,學生學習就比較被動。
可見,我們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師生關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
三、培養學生自信心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一位學生有求知欲望,但沒有自信心那也不行的。學生學習信心不足,自卑心強,懷疑自己的學習潛力,這樣就很難產生學習興趣。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界有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一說,最主要的是強調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在教師的信任和愛護下,學生會更加自尊、自信、自強,敢于學習、樂于學習。例如:我們七班有個叫李天驕的男同學,平時膽小,不敢發言,成績相對落后。但他為人善良、誠懇,我抓住他的這一特點多次在課堂表揚,并鼓勵他好好學習,大膽質疑。慢慢地他變得活潑、自信多了,課堂舉手多了、發言多了,對道法課有了濃厚的興趣。
所以,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學生經常受到鼓舞產生肯定性、愉悅性的心理體驗,以增強其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樣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可以把實際生活中不好用語言表達的事物形象生動地體現出來。所以,我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也要善于運用影視資源、多媒體、電子白板等輔助教學手段,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將立體聲、動畫、圖表、視頻等融合進行欣賞,這樣不僅能夠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鮮活、有趣、生動,真正的做到圖文并茂,并且能夠吸引學生,更好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部編教材教版八年級下《公民的基本權利》一課時,“基本權利”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相關的村民選舉視頻。學生通過對視頻的觀看,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加深對公民選舉權的認識和了解,促進學生掌握更多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
總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教師只要認真鉆研教材,提高自身素質,在備課的同時精心設計導入、采用多媒體教學,就會不斷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