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珍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應當具備更多的創新元素,物理教師需要通過設置對應的實驗教學懸念,來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更具備教學引導的功效。本文簡要談論在新課程改革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進與創新措施。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
引言:
在當今新課改下,物理教師在落實對學生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確保相關實驗教學工作具備針對性和側重性,同時還應當通過相應的物理實驗來提起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興趣。在此過程中,物理教師應當適當的設置實驗課程,側重提高實驗課程所具備的教學引導作用,提高實驗教學的實際成效。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對較強的學科,在理論層面物理教學相對較為枯燥和乏味,同時說講解到的知識也較為抽象。若教師在對相應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時沒有實現對學生的教學引導,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產生厭學情緒。而在物理實踐教學中能夠通過相應的理論知識來展現出事物背后所具備的實際原理,通過相應的物理實驗也能夠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當前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工作中,物理教師需要將理論教育與實驗教育進行有效地結合,來提高物理教學的趣味性,而在對現有的物理實驗教學進行改進、創新的過程中,物理教師應當提前設置好相應的懸念,讓學生能夠帶著疑惑,帶著問題去看待實驗教學,使得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具備基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1]。
例如在八年級物理第二單元《聲現象》的教學章節中,講解了聲音產生的原理和傳播的方式,同時也對聲音所具備的理化特性進行了細致地講解。在該章節的第三小節也談論到了聲音的利用原理和利用價值,在第四小節中也對噪音的危害進行了闡述,同時對噪音的控制策略也進行了講解。因此通過對第二章節《聲現象》的課程布局中可以看出,該章節的教學工作具備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
在對該章節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當向學生拋出最基本的疑問,如“聲音傳播是以怎樣的形式來進行的”,對于課前預習效果良好的學生可能會回到“聲音是以波狀來傳播的”,緊接著教師又可以向學生提問“既然聲音是以波狀進行傳播,那么聲波傳播的條件又有哪些”,教師再向學生播放一段影像資料,在影像資料中涉及到一場星際大戰,當一艘飛船被擊中之后產生了巨大的爆炸聲響。教師再向學生拋出疑問“飛船在被擊中爆炸之后產生的聲響在本電影中是犯了科學性的錯誤”。學生面對這一提問進行著積極地爭論和探討。
緊接著教師在后續的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制作簡易的電話,而簡易的電話主要是有兩個紙杯加一根繩索連接而形成,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分別讓兩個學生一人拿取一個紙杯,然后要求兩個學生背向行走直至繃緊繩子為止,再讓一位學生對著紙杯說話,另一位學生用耳朵聽取紙杯所傳遞出的聲音。接著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是否聽到了聲音,是否聽清楚對面同學講的內容”,學生點頭之后,教師又像學生拋出相應的疑問“為什么繩子和紙杯連接以后,可以制作成土電話?”這時學生可以回答到“因為繩子可以傳播聲音”,之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及之前所播放的科幻影片所存在的問題,給學生說到“由于在外太空不存在介質,所以聲音是沒法傳播的,因此影片犯了科學錯誤”。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對學生填鴨式教學策略,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教師知識灌輸的學習狀態,從而使得學生很難提起對于相關課程的學興趣。而在原有的實驗教學中,教師為了節約時間,通常是親自進行操作演示,而學生在該過程中只負責觀看和記錄結果,從而使得對應實驗教學工作的質量相對較低。在當今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教師應當將學生當作教學工作的主體,在實驗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實驗操作,提高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領悟層次,使得學生能夠在物理實驗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
例如在八年級物理《光現象》的教學篇當中,其涉及到大量的光傳播知識,例如反射、折射、色散。該章節的實驗教學相對較為簡單,教師應當激勵學生積極地參與的其中,讓學生探究光的反射、折射和散射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探討光的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間的關系,教導學生學會通過實驗現象來得出實驗結論。
又比如,針對學生開展《聲音的產生》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拋出對應的疑問“如何在不改變一張紙外部形狀的情況下,使得紙張能夠發生出最大的聲響。”學生進行著一系列實驗,例如甩紙張,用紙去摩擦瓷磚,緊接著教師拿出一張A4紙,將A4紙的某一邊放置于嘴唇中間輕輕一吹,紙張便發出了尖銳的聲響,并且紙張的尾部便隨著激烈地振動。緊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到“為什么將紙張放在嘴唇邊進行吹氣之后,可以發出尖銳的聲音,他發出聲音的原理又是什么”。細心的同學會回回答到“由于老師在吹紙的時候紙張尾部發生了劇烈的擺動,從而產生了較高分貝的聲音”。通過相映的簡易實驗,教師便引出了本堂課教學的核心內容即聲音是通過振動而產生的。
三、改進實驗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照本宣科式地實驗操作,其原封不動套用教材上所描述的實驗內容,而未對相應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和創造,從而使得相應的實驗教學不具備懸念。并且學生在實驗學習的過程中,只是對相應的實驗結果進行驗證,而不是對實驗結果進行探究。因此物理教師在對當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工作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應當側重強調實驗教學所具備的延展性和拓展性,實現對現有的實驗教學內容定向化地改善,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
例如在八年級物理《壓強》的教學章節中,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前需要通過相應的黑板板書,向學生介紹空氣中的大氣壓對人體所產生作用力的大小,并且向學生拋出疑問,“為什么我們在如此強大的作用力下,仍然可以實現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學生面對這一問題,往往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相應的回答。相關實驗問題所涉及到的內容相對較多,例如二力平衡以及空氣流通的原理等。之后教師再引入另一個實驗視頻,即國外一個試驗團隊,通過不斷抽取油罐內部的氣體,最終導致油罐被壓扁,向學生指引出“為什么鋼鐵材質的油罐會輕而易舉的被大氣壓所壓扁,難道是因為人體的強度大于金屬的強度嗎,顯然這一提問有悖于常理”。
四、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當前的物理實驗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通過對相應的問題進行設置,將學生帶入到學習情景中,來實現對學生有效地教學引導,通過一步一步地實驗探究,幫助學生領悟到相關知識內容所具備的內在規律。
參考文獻:
[1]試論新課改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進與創新[J]. 教育研究, 2019, 2(4).
[2]李占良. 試論新課改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進與創新[J]. 中國校外教育, 2020(8):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