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杰
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22課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第1-6自然段。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認“黎、凝、暢”等生字,正確書寫“霧、蒙、朝、鼻、翅、膀”等生字。
3.重點理解第3、第6自然段,通過抓關鍵詞,感受父親對樹林、鳥的喜愛。
4.感受連用兩個修飾語的表達效果,體會語言的生動,積累語言,遷移運用。
一、引入課題,說說聯系
1.引入課題
齊讀課題《父親、樹林和鳥》,思考:父親、樹林、鳥,這三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2.聚焦課題
師:課文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
3.指導朗讀
讀好課文第一自然段,注意突出“一生”“最喜歡”等。
(設計意圖: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通過預習,學生明白父親很喜歡樹林和鳥,課文第一自然段點題,概括了父親、樹林和鳥的關系,也表明了全文中心,奠定了情感基調。讓學生發現題目和第一自然段的內在聯系。)
二、歸類識字,整體感知
1.學習詞語
(1)黎明滹沱河
師:故事就發生在一個春天的黎明,滹沱河邊的樹林里。
(2)喙羽翎翅膀
師:喙是鳥的嘴巴,羽翎就是鳥翅膀或是尾巴上又長又漂亮的羽毛。
(3)霧蒙蒙熱騰騰茫茫然喃喃著
師指導書寫“蒙”字,提醒學生“禿寶蓋”下的一短橫就像蒙著眼睛的一塊布,千萬不能漏。
師:課文中說“熱騰騰的羽毛”,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熱騰騰的什么東西?(熱騰騰的米飯、熱騰騰的包子、熱騰騰的饅頭……)老師經常在操場上見到熱騰騰的你們,尤其是在體育課、運動會后,你們汗流浹背、朝氣蓬勃,這就是陽光的味道、生命的味道。下面再來一起讀“熱騰騰”。
2.整體感知
師:課文是怎樣寫出父親喜歡樹林和鳥的呢?
師生合作讀、指名讀、自由讀課文。
相機板書:望、聞、聽、憂、喜歡。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課文就是這樣通過描寫望鳥、聞鳥、聽鳥、憂鳥,寫出了父親對樹林和鳥兒的喜歡。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笨涿兰~斯也說過:“可以為教師們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中年級學生仍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通過看圖、聯系生活等方式,讓詞語形象化,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詞語。通過師生合作朗讀,邊讀邊概括出“望鳥、聞鳥、聽鳥、憂鳥”,從而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這個過程鍛煉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抓關鍵詞,體悟語言
1.默讀、圈畫
師: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請同學們默讀第3至6自然段。邊讀邊圈出表現“父親喜歡樹林,喜歡鳥”的詞句。
2.組織交流
預設①:出示第3自然段
父親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
(1)師:你圈了什么?(相機點紅:望了又望聞了又聞上上下下)這些詞寫出了父親留心觀察、細心感受的狀態。
(2)師:父親是在怎樣的樹林里望了又望,聞了又聞呢?(霧蒙蒙的、幽深的)
師指導看圖。
(預設回答:整個樹林籠罩在大霧之中,像披了一層紗,模模糊糊的,看不清。)
(3)師:模模糊糊,有一種詩意的美,老師也想來讀一讀。(故意漏掉“幽深”一詞。)
師:沒有“幽深”行嗎?(預設回答:不行,“幽深”讓人感受到了樹林的幽靜深遠,有一種神秘的感覺。)
(4)小結:這里連用兩個詞語,讓我們看到了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你們能把這種畫面感讀出來嗎?
師指導朗讀。
師:父親在這樣的樹林里依然能夠發現鳥的蹤跡,可見他對大自然有著真切的了解,是一個真正愛鳥的人。
預設②:出示第4、5自然段
“林子里有不少鳥?!备赣H喃喃著。
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并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1)師:你圈出了什么?(相機點紅:林子里有不少鳥)
(2)師:“我”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聽見,父親卻看到了不少鳥,他對鳥兒真熟悉呀!
預設③:出示第6自然段
我茫茫然地望著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
(1)師:看看圖,仔細觀察,父親是怎樣看林子的?他的眼神?他的站姿?
師相機點評:此刻,父親盯著、望著,連呼吸都是靜靜的、輕輕的,這就是“凝神靜氣”。他是怕驚擾了林中的鳥兒??!
(2)師:再觀察父親站立的樣子,為什么要說他像樹一樣兀立呢?
學生回答,師總結:兀立,這個詞平時比較少用,與“直立”在表達上是有差異的,“兀立”在這里更多是指“高大而肅靜地挺立”。透過這個詞,我們幾乎能想象父親臉上的表情:安靜中透著一股肅然,這是一種由外及內的安靜。樹一樣直立的父親,與這片樹林已經融為一體,完全沉浸在鳥兒的世界里。
3.發現寫作秘密
出示:
父親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
我茫茫然地望著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
(1)師:這兩個句子都是寫父親望鳥,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2)師:連用了兩個修飾語,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樹林、父親,讓我們讀出這種畫面感。
4.小結
師:父親就是在這樣的樹林里望了又望,聞了又聞,他是樹和鳥的知音,難怪課文中說: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詞句。課后第三題幫助學生體會語言表達的豐富和生動。什么樣的語言是生動的?如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言語實踐活動感受其生動?筆者認為,最主要的策略是讓學生進入課文語言所描繪的情境中。因此,先通過課文插圖還原情境,接著展開想象進入情境,在對比中體會,在朗讀中感受、積累,發現多個修飾語連用的形式能使被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從而感受語言的生動與詩意。)
四、遷移運用,積累語言
1.指導練習
師:同學們,黎明的滹沱河岸的樹林是這樣的景象,中午,太陽升起來了,滹沱河岸的樹林又是怎樣的呢?你們看(出示樹林圖片),選擇一兩張圖片,練習說一說。
2.交流評價
3.布置作業
師:課后請同學們把第3、第6自然段抄寫在自己的積累本上,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學著課文的語言,寫一寫中午滹沱河岸的樹林,注意恰當地運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中,有“感受優美的語言”的要求,在習作教學目標中,有“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的要求。當學生發現了文本語言的奧秘之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說一說,練一練,初步掌握連用修飾語的表達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