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婭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至2020年接收治療腦梗死患者80例,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期間,行頭頸部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證實存在腦梗死,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模式,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收集患者在住院期間的所有臨床資料與生化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與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狀況。結果:經過對比兩組不同的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均有好轉,觀察組患者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有積極顯著的影響,并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度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值得推廣與應用于臨床護理中。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梗死患者;護理效果;生活能力
腦梗死的具體發病機制為,患者的大腦供血突然被間斷后造成了腦組織壞死,一般是由于腦部血液中動脈血管出現了粥樣硬化與形成了血栓,導致管腔內編的狹窄,甚至閉塞,局部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生腦梗死,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個別氣體、液體或者固體順著血液循環流入大腦的動脈中,或者進入了對腦部供血的頸部動脈處[1]。腦梗死的發病機制不一樣,造成的具體病情也就不一樣,急性腦梗死是其中主要類型之一[2]。有些腦梗死病例雖然是經過了影像學的檢測證實,但是也很難找到發病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病因中包括腦血管痙攣、不明來源的微栓子、抗磷脂抗體綜合征或者蛋白異常等。發生腦梗死的種類不一樣,治療方式也就不一樣,目前醫學上還沒有找到具體有效的治療方式,將預防作為最好的治療方式,對于已發病的患者來說,康復護理是很重要的治療途徑[3]。為了分析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效果,本次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8年至2020年接收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的腦梗死診斷標準;②經過行頭頸部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證實存在腦梗死;③患者中無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無孕期女性;④患者均自接受治療,且患者家屬全部知情,并與我院簽署同意書;⑤患者均無精神異常者,聽力完好,思維邏輯正常,無家族遺傳者;⑥所有患者病歷本齊全。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39歲~65歲,平均年齡(53.20±4.31)歲;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0歲~66歲,平均年齡(58.00±5.34)歲。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①護理人員依照醫囑按時提醒患者服用藥物,隨時關照患者身體狀況,防止出現其他并發癥。②針對每一位患者不同的病情程度,詳細觀察記錄其治療前后的變化狀況,防止出現其余并發癥,惡化病情。③飲食規律,補充身體所需鈣質與微元素營養,對患者進行科學引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身體充足的營養供給。④作息規律,叮囑患者按時休息,保證精神充足。⑤當患者感覺身體不適或疼痛時,及時詢問原因,采取相關治療措施。
1.2.2 觀察組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①對患者做好心理建設,對患者進行病情培訓護理,讓患者與家屬了解病情狀況與后續治療方向,提高患者依從性,增進醫患關系。②對患者進行按摩,每天定時對患者進行2次~3次按摩,采用紅花乙醇從患者的近端關節按摩至遠端關節,每個關節按摩3min~5min,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③保持正確肢體臥姿,護理人員幫助指導患者保持側臥位、仰臥位與健側臥位相交替,盡量每隔2小時~3小時就幫助患者更換臥位,注意防止患者肢體發生壓瘡。④康復訓練,護理人員可以輔助患者在外力的借助下進行簡單的動作,從雙手交叉、握拳等簡單的訓練開始,由患者的身體狀況制定訓練項目與訓練量。⑤患者病房要保持干凈明亮,房間內物品擺放位置優先考慮患者方便,保持溫度適宜,給患者提供一個健康輕松的修養環境。⑥加強護理人員業務能力培訓,當患者出現突發癥狀時,護理人員要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地采取治療,加強患者信賴度。⑦飲食規律,補充身體所需鈣質與微元素營養,對患者進行科學引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身體充足的營養供給,作息規律,叮囑患者按時休息,保證精神充足。⑧對于患者患病后出現的焦躁不安、慌亂恐懼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采取對應的方式進行開導,可以對患者進行病例講解,宣傳治療成功的案例,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到患病原因、治療過程、生活護理常識、預防措施等,加強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同時也有效增進了醫患關系,提高患者依從性。⑨患者出院后要詳細講解注意事項,可以與患者或家屬建立患者微信群,便于后續交流溝通。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將患者的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生命體征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顯著的改善,生命體征各項指標數值也有明顯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與接收護理前沒有很大區別,甚至惡化。臨床治療效果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將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定對比。③對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從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方面對比,每個項目滿分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狀態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對比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定對比
將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定對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好轉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評分均比對照組高,兩組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3。
腦梗死具有較高致殘率和死亡率[4]。它是由于腦組織缺血、再灌注損傷、血腦屏障的破壞等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造成腦組織損傷,從而使得患者出現神經功能受損。腦梗死發生率頸內動脈系統約占4/5,椎-基底動脈系統約為1/5,閉塞的血管依次為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大腦前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等,閉塞血管內可見動脈粥樣硬化或血管炎改變,血栓形成或栓子,腦缺血一般形成白色梗死,梗死區腦組織軟化、壞死,伴腦水腫和毛細血管周圍點狀出血,大面積腦梗死可發生出血性梗死,缺血、缺氧性損害可出現神經細胞壞死和凋亡兩種方式[5]。
酗酒會加重腦梗死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其發病原因可能與酗酒會加速腦血管內的內皮損傷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有關聯,酒精是腦梗死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查詢以往相關報告中大部分都會強調關于腦梗死戒煙的重要性[6]。低蛋白血癥是導致發生死亡與病情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白蛋白水平會影響到大腦中動脈閉塞引起的腦梗死患者的預后機制,其中包括白蛋白會降低血細胞的比容,抑制紅細胞的聚集,形成血沉,在腦梗死發生過程中盡早阻止血栓的形成,降低白細胞在毛細血管中的粘黏,可以有效起到保護神經的作用,并且如果患者體內的白蛋白水平過低會引起營養不良,增大了慢性病的感染概率,是導致腦梗死預后差的因素之一[7]。對于腦梗死患者的護理,常規的護理方法主要是以患者生命安全為主要目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沒有重視,對患者的康復護理缺乏全面的認識,使患者的后續干預中身體功能恢復較慢較差,殘疾率也相對偏高。目前對于腦梗死患者的護理一般都是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取得了不錯的護理效果,早期康復護理的開展,可以全面鍛煉患者的肢體功能與語言功能,有效幫助患者恢復身體行動能力[8]。本次研究報告顯示,觀察組患者在經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后,病情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增進了醫患之間的關系,減少糾紛,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有效的控制減輕病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且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有重要意義,并且護理總有效率高達95%,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者的肢體功能與生活質量有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護理治療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發生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活能力,對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有重要的治療意義,值得推廣與應用于臨床護理中。
參考文獻
[1] 黃春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1):213-216.
[2] 廖勇.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塞偏癱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研究[J].飲食保健,2019,6(48):105.
[3] 蔣新蓮,蔣代嫦.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護理質量及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J].東方藥膳,2019(10):21.
[4] 王亞丹.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臨床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慢性病學雜志,2020,21(4):165-167.
[5] 李萍.早期康復護理對提高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8):227-228.
[6] 潘瑜.康復護理干預在改善腦梗死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認知功能中的應用效果[J].養生保健指南,2019(30):40.
[7] 馮睿.早期康復護理在提高腦梗死患者治療效果及改善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的作用分析[J].醫學信息,2019,32(14):186-188.
[8] 布布汗?胡斯曼.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4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