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軼
【摘 要】目的:分析護理風險管理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采取院內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間60名普外科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雙色球分組原則將60名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各30例,一組設為觀察組,實行護理風險管理,一組設為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27(90.0%)、患者護理滿意度28(93.33%)高于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20(66.67%)、患者護理滿意度20(66.67%),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風險指標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護理風險指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風險管理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可有效預防普外科風險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及使用。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普外科;護理管理;應用效果
普外科是醫院的重要科室,普外科患者在臨床上的病癥呈多樣且復雜性,大多患者是以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的,導致護理風險事件高發率,因此如何改善科室護理服務質量成為各科室的一個難題,常規護理對普外科患者作用效果較不顯著,護理風險管理是一項科學且安全的護理管理方法,在臨床各科室應用較為廣泛[1]。本文通過對普外科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分析其護理效果,詳見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間內60名普外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對照組各30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2歲~68歲,平均年齡(45.8±9.6)歲,患者主要病癥中包括胰腺炎6例、消化道出血8例、急性闌尾炎7例、急性胃腸穿孔5例、腸梗阻4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4歲~74歲,平均年齡(49.6±8.7)歲,患者主要病癥中包括胰腺炎9例、消化道出血5例、急性闌尾炎5例、急性胃腸穿孔7例、腸梗阻4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證實為普外科及進行手術治療;②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且自愿參與、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精神及語言障礙患者;②嚴重心腎臟功能受損、血液、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③患者遵醫囑性較差并中途退出實驗。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加強病房清潔、空氣流通,給予患者藥物指導干預。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
1.2.2.1 優化普外科護理彈性排班制度,護理人員之間交班時,應告知患者個體情況,以醫囑將日間探視設置為3h~4h探視一次,夜間則2h一次,并對新入職護理人員進行護理知識、技能培訓,合格后方可工作;規范且嚴格執行交班制度,核實臨床給藥、護理注意事項等醫囑,降低護理風險情況發生;加大督查、監督力度,充分落實、明確分床管理,及時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補救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發生[2]。
1.2.2.2規范的護理技術操作:通過科室高年資護理人員指導、協助新入職的護理人員共同完成護理干預措施,降低低年資護理人員發生風險事件;交接班后做好護理交班記錄,通過巡視病房溫濕度及表面清潔情況,并指導患者使用床欄、床簾的自我行為,保護隱私并避免墜床發生;加強對普外科患者疾病健康知識宣傳,解答患者存在的疑問,并以治療成功案例促進患者治療信心。
1.3 療效觀察及評判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護理風險指標評分及護理滿意度。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護理風險指標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及表3。
住院診療期的普外科患者因意外事故導致病情較為復雜,若伴有護理風險極易損傷患者機體健康,延誤患者病情,因此如何提升普外科病房及護理人員管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本次經護理風險管理效果優于常規護理,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制定彈性排班制度、規定護理人員巡視患者時間、新入職人員培訓、科室定期培訓等落實科室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交接班過程中完善交接班制度,有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
參考文獻
[1] 劉惠芬.觀察探討風險管理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J].健康大視野,2021(1):284-285.
[2] 劉麗平.護理風險管理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觀察[J].健康必讀,2021(1):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