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菲
【摘 要】目的:總結早期康復訓練在四肢骨折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方法與效果。方法:在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四肢骨折患者60例。以不同護理措施分為兩組,常規組應用傳統護理策略,實驗組根據早期康復訓練進行護理。基于患者的康復指標進行組間對比。結果:實驗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討論:早期康復訓練在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推動顯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說的康復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早期康復訓練;四肢骨折;術后護理;臨床應用
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骨折疾病的發生率不斷提高。四肢骨折屬于老年患者的常見骨折類型,同時也是一種發生率較高、康復效果較差的骨折類型[1]。四肢骨折患者雖然可以借助手術達到一定的療效,術后因為存在較長的臥床休息時間,導致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相對較差,導致患者的整體預后效果并不理想[2]。對此,為了更好地推動患者快速康復,本文以我院部分骨折患者為例,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在四肢骨折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具體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四肢骨折患者60例。以隨機數表法方式完成分組。研究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7歲~63歲,平均年齡(52.38±3.27)歲。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8歲~65歲,平均年齡(51.63±3.52)歲。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常規組應用傳統護理策略。
1.2.2 實驗組根據早期康復訓練進行護理,護理方案如下:①術后根據患者昏迷狀態和家屬提供自理需求的供應,并基于營養、滲血、呼吸道清理等方面提供在其功能鍛煉。基于四肢骨折患者需要在術后體征平穩后提供康復訓練。采用脫水劑并實現對腦水腫的防控,提供低流量吸氧支持,注重尿量的記錄并維持出入平衡。做好水分和營養供應,提供鼻飼流質并配合營養科提供合理膳食支持;②預防肢體障礙和褥瘡風險,間隔1小時幫助患者翻身,并維持床鋪干燥,基于4小時為間隔開展被動運動,間隔20min幫助患者做好對關節外展或伸展活動;③在患者意識清晰后提供肢體、語言以及怕寫功能的障礙支持,及時做好家屬和護理的支持,注重心理和健康教育,盡早開展康復鍛煉,基于激勵機制促使患者保持積極鍛煉,時間維持積極參與意識;④為患者提供知識欠缺支持,在護理期間需要注重相關知識教育,并提供疾病知識的講解,促使患者可以正確認識自己并主動開展康復鍛煉。
1.3觀察指標
基于患者的康復指標進行組間對比。采用SCL-90標量進行統計,數據越高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四肢骨折屬于一種發生率較高、引發因素復雜的疾病,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因為其本身存在骨質疏松的癥狀,再加上老年患者身體活動的反應相對較差,活動不靈敏,導致四肢骨折的發生率相對較高[3]。因為四肢骨折發生之后患者會出現明顯的局部疼痛,關節會出現腫脹表現,此時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形成直接影響。對此,在此期間如何有效地提高患者綜合預后水平顯得格外重要。
早期康復訓練屬于一種基于自理能力為核心的護理服務模式,其護理內容主要是讓患者可以自行學習并保持積極行為,在自理活動期間可以通過經驗、智慧以及他人的有效指導幫助,在滿足患者需求的同時兼并指導和幫助的職責[4,5]。因為四肢骨折患者在術后之后存在一定程度殘疾,在臨床中可以借助早期康復訓練滿足患者的康復需求,借助多種身心護理措施與早期康復指導措施可以激發患者及其家屬的康復意識,提高康復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這一結果充分證明借助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患者的自我管理,促使患者術后康復效率與質量更高,提升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在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推動顯著,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說的康復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永玉.人文關懷護理在四肢骨折早期功能鍛煉中的作用價值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7):24-25.
[2] 彭啟鳳.中醫健康教育在四肢骨折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20,7(25):119.
[3] 徐深秋,邵長山,潘華,等.人文關懷護理對四肢骨折早期功能鍛煉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12):188-190.
[4] 李春旺.功能鍛煉在四肢骨折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意義[J].智慧健康,2020(3):174-175.
[5] 辛春曉.康復鍛煉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護理效果及對血栓發生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30):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