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重視朗讀,加強朗讀指導與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那怎樣才能讓學生想讀,會讀,讀懂課文,讀出感情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初淺的看法。
一、教師范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有感悟,有體驗,教師首先要有感悟,有體驗;要使學生被感動,教師首先要被感動。只有當教師熱情投入、真情流露、熱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時候,才能以情悟情、以神會神,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例如,我在執教《小馬過河》,當我指導朗讀時幾次要求學生放下課本,看老師讀。我很巧妙地給書中每一個角色的語言在聲音上“化了妝”,讀得深情并茂。老牛的聲音渾厚低沉,小松鼠的聲音柔聲細氣,隱隱透著著急和擔憂,小馬的聲音天真活潑,清脆甜美,老馬的聲音慈愛溫和。我在朗讀的同時伴之傳神的面部表情和得體的形體動作,把課文中四個角色的語言和神態表達得淋漓盡致。我發現,學生看我在范讀時,神情更專注了。他們的表情隨著我的表情變化而變化,眸子里閃著渴望學習的強烈欲望。當我范讀完畢后,學生的朗讀勁頭十足,都爭先恐后地要試著讀一讀。于是,我讓全班學生一起試讀,這時,發現每個學生都很快進入角色,朗讀特別動情,特別有味,不僅語氣、語調,就連我當時朗讀的表情也“仿”到家了,一顰一笑,一招一式,全都模仿得像模像樣。
可見,教師的范讀,以聲傳聲,以情激情,引發的是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體會了激蕩于語言文字之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指導學生掌握多樣的朗讀技巧
朗讀,不是對文章內容的簡單復述,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藝術,如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語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指導朗讀首先要做到正確的停頓,否則就會改變句子的意思。如《錫林郭勒大草原》一課中:藍天下面,滿眼綠色,一直 鋪向遠方。平原上、山嶺上、深谷里,覆(fù)蓋著青青的 野草,最深的地方 可以沒(mò)過十來歲的孩子,能讓他們 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 草灘上,嵌(qiàn)著一洼洼 清亮的 湖水,水面 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 寶鏡一樣。草叢中 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花。鮮紅的 山丹丹花,粉紅色的 牽牛花,寶石藍的 鈴鐺花,散發著 陣陣清香。讀好停頓,才能把這些句子讀得舒緩平靜、優美自然,才能體現出草原的寬闊和美麗,給草原增添神奇的色彩。
朗讀過程中,教師抓住重點段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和關鍵句加以著重的強調和突出,在品讀中感悟、領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還可以準確、恰當地表達語意。如《重陽節的傳說》一文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桓景斬妖除魔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可以指導學生把“趾高氣揚”、“四處張望”、“狂叫”、“頭暈眼花”、“搏斗”、“擲出”、“扎死”等詞語重音重讀。
在學習《田園詩情》這類抒情色彩濃厚的課文時,為了表現荷蘭田園夜晚的寧靜、安詳、美好的意境,就要重音輕讀,如“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遠處的幾座燈塔閃爍著微弱的光芒。”中,把“沉睡”、“無聲”、“漆黑”、“微弱”等詞輕讀,就會使人感到靜謐、安閑。
在朗讀訓練中,還要注意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如《麻雀》一文中,指導讀老麻雀與獵狗準備進行一場搏斗的句子,如“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一句,朗讀時語調要高,語速要快,表現老麻雀為了拯救自己的幼兒,不顧一切的精神以及突出從老麻雀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無與倫比的母愛。《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描寫因人們濫砍濫伐,洪水把曾經美麗的小村莊吞噬的句子:“然而,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沒喘氣兒,一連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來。可是,小村莊卻已經被咆哮的山洪沖得無影無蹤了。” 朗讀這一句時,語調要低沉,語速要慢,才能表現出人們看到這一情景的震驚、痛心、惋惜等多種復雜的感情。
三、讓學生在感悟中進行自主朗讀
《課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對感興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小學生活潑好動,想象豐富,最愛與小伙伴討論交流。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交換意見。對課文內容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與理解,指導朗讀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恰當運用朗讀的技巧,而且要讓學生在反復讀的過程中去充分感受、體會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并精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探討,一起品讀、感悟。這樣,既滿足了學生渴望與人交流的心理,又能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來。
感受品味自主朗讀,體現了新課標的新理念,它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意愿,想讀什么,就讀什么,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自然就樂意去學,主動去學。因此,朗讀教學中也應適當留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內容來朗讀、學習。只有自己最感興趣,才能讀出感情,悟出感受。
四、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情境
教學情境是作用于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因素。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僅有益于他們認知心理的發展,而且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在課堂朗讀指導中,教師可以設計巧妙的方法,采用豐富多彩的手段,如展示畫面、播放音樂,投入的范讀、動情的解說……營造與文本相匹配的情境,讓學生很快入情入境,激發朗讀興趣,讓學生真正喜歡讀、樂意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今天,朗讀作為閱讀教學要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只有靠經常的反復訓練,才能形成;也唯有重視朗讀,加強朗讀指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方能培養語感;也唯也重視朗讀,加強朗談指導,才能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治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