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老師們發牢騷:“如今的孩子們,真是刁鉆,作文明明是模仿別人寫的,還美其名曰‘借鑒”。其實,我倒認為這完全可以看做是作文的第一步。為什么呢?根據心理學家分析:孩子們從他們呀呀學語開始,就是模仿別人的,因此,孩子們就具有模仿這一習性。
中學生,特別是農村的孩子,一般社會實踐少,見識不廣。再加上詞匯少,表達能力有限,寫起作文來,往往感到費勁,總覺得沒有什么東西寫。有的就算冥思苦想,寫出來了,但由于知識有限或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也不免一般化。因此,學習人家寫什么,怎么寫,這是非常必要的。荀子在《勸學》中寫道:“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边@個“學”,當然是廣義的。模仿作文,應該說也是學習的重要方面。
況且,拿九年制義務教材來說,同學們從學習造句開始,就是仿造原句這一句,從小學到初中,在教材中本身就滲透著要求學生模仿這一要求。當然,“模仿”不等于“生搬硬套”,那么這就需要老師把握好“模仿的尺度”,在模仿作文之前講清楚模仿的要求,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在教初一的時候,上完《濟南的冬天》這一課后,恰好逢上本地的天氣突變,能體現本地的特點,我便要求同學們模仿《濟南的冬天》寫一篇有關故鄉冬天的文章。結婚,班上有一位同學完全跟《濟南的冬天》一樣把自己故鄉也寫成了“溫晴”的天氣特點,讓人啼笑皆非。但仔細一分析,其實這也不能全怪學生,作文之前,我沒講清楚模仿的要求,以致學生作文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
鄒梅:
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大多數都是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佳作,更不用說魯迅、郭沫若等一代名家的名作了。一般來說,選作課文的文章,思想內容好,需要合乎規范,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只要認真指導學生學習范文,在理解的基礎上來模仿作文,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提高的很快。如:在學習了《一件珍貴的襯衫》這一篇課文后,為了落實課文中運用倒敘法手法,可以結合《這不是一顆流星》和《一件珍貴的襯衫》。有一位同學寫了一篇《噢,姥姥》,我覺得非常感動。她在作文中寫道:“無情歲月把姥姥的腰折彎了,漫漫的長路使姥姥的腳繭愈加深厚。歷經風雨,姥姥的臉上刻滿了人世的滄桑?!薄霸诶牙褕詫嵉哪_步下,那條崎嶇的山路也似乎變得平坦了?!薄皼]想到這竟是與姥姥的最后一別,姥姥臨時還喊著‘伢兒回來……”很明顯,最后臨死一節是模仿《這不是一顆流星》寫的。但其他的內容,確實是這位同學自己的真摯感情的抒發,而且在文中她還別出心裁地加了本地的方言,顯得愈加樸素。我想,能寫出這樣的話,并且具有創造性,是應該表揚的。
我認為,指導學生模仿作文,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能真正做到一課一得,課有所得,其重點、要點要突出。進行語文教學,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在讀寫能力上得到提高。老師講授一篇課文,學生應有所得。在理解和消化了的基礎上,在一某方面來模仿寫作,這就是一得。
第二,要求學生閱讀和表達相結合。一般中學生喜歡看課外書籍,但又不去學習,只注意一下故事情節,這對于學習作文益處是不大的。那么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閱讀,把閱讀和表達結合起來,如模仿你所看到過的作文自己再寫一篇,作一下比較,在比較中提高寫作能力。
第三,要能更好的啟發學生的思路,不少學生寫作文總喜歡局限于一隅,打不開思路,內容空洞。而更多的學生腦子里有東西,但寫不出來。認真學習范文,給學生一把打開頭腦的鑰匙,模仿范文來說,思路就容易打開了。往往有這樣的情況,在構思時有很多畫面,而又有那么一點怎么想也想不出來,而一旦看到別人寫的范文很相似,就“一下子茅塞頓開”了。
第四,要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模仿范文,這本身對于學生就是一個榜樣,懂得寫什么,怎么寫,不至于感到茫然無從下筆。很多學生在模仿中,他總想我會寫的比這更好,或者,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所以,在模仿中,他們多多少少帶有一定的創造性,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第五,學生作文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模仿作文是第一步,那么要求就不能過高,只要在模仿中有一點小作者的創造,老師都應該加以肯定,力求在模仿中,由多模仿到少模仿,由少模仿到不模仿,千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最后,我們說模仿是提高寫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提倡,但也不能讓學生永遠停留在模仿的水平上,由模仿到創作,是一次質的飛躍,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