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寧
(江南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持續改進及胸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胸腔鏡手術被廣泛用于臨床手術治療中[1-2]。胸腔鏡手術是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的別稱,更是一種新型微創胸外科技術,此項技術是使現代攝像技術充分結合高科技手術器械裝備,并通過在患者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實現胸內復雜手術的相關操作。在胸腔鏡肺癌術中予以患者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對患者來說十分重要[3-4]。本文選取胸腔鏡肺癌手術患者共計120 例,探討在胸腔鏡肺癌手術中選用全憑靜脈麻醉的效果,并與靜吸復合麻醉進行對照分析。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麻醉 科 于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期間收治的120 例胸腔鏡肺癌手術患者?;颊呒凹覍賹Ρ敬窝芯恐?,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行肺部CT 診斷、腫瘤標記物檢測及肺部穿刺活檢等檢查確診;②ASA 分級:Ⅰ~Ⅱ級。排除標準:①罹患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罹患有嚴重疾病者;②對研究多涉及藥物存在禁忌癥者;③對治療工作配合度較差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 例)男女比例31:29,年齡50 ~78 歲,平均年齡(62.42±11.18)歲;疾病類型:非小細胞癌抽入計數38 例,小細胞癌抽入計數22 例。對照組(60 例)男女比例33:27,年齡51 ~80 歲,平均年齡(63.05±11.25)歲;疾病類型:非小細胞癌抽入計數35 例,小細胞癌抽入計數25 例。組間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兩組納選對象入室前,均予以阿托品0.5 mg,選擇肌注方式。入室后對患者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和血壓等各項指標進行檢測;在局麻下,對患者執行右頸內靜脈穿刺,并及時予以置管操作。麻醉前,予以患者使用乳酸鈉林格液,使用劑量:10 mL/kg。確保在局部麻醉下,進一步行橈動脈穿刺操作,合理置管,測壓并對動脈血進行抽取,標準化進行血氣分析。麻醉誘導方案如下:給予依托咪酯注射液(規格:10 mL:20 mg)、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規格:10 mg),枸櫞酸舒芬太尼注射液(規格:50 μg:1 mL),上述藥物劑量依次對應為20 mg、0.2 mg/kg,0.5 μg/kg;去氮給氧后,根據患者體重選擇左側雙腔管(35/37 號)準確插入,經纖維支氣管鏡,進行準確定位后做好固定措施,與麻醉機正確連接,達到雙肺通氣的目的,潮氣量按照8 mL/kg 參照值進行設定,頻率按照12 次/min 參照值進行設定,操作后對患者展開維持麻醉。
觀察組、對照組分別予以丙泊酚注射液(規格:20 mL:200 mg)4 ~12 mg/(kg·h)、吸入用七氟烷(規格:120 mL)1 ~2%,均按照流量1 L/min 進行輸注;兩組均予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對應劑量為2 μg/(kg·min),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規格:1 mg)。圍手術期根據患者血壓、心率及手術刺激反應追加枸櫞酸舒芬太尼并對枸櫞酸瑞芬太尼注射液及丙泊酚注射液的速度進行調整,注意合理控制七氟烷的濃度。術中常規補液,綜合考慮尿量、出血量、中心靜脈壓及血壓情況給予補液治療,對應血紅蛋白不足80 g/L 者,輔助紅細胞懸液進行治療。調整左側臥位后標準化執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保證雙腔管定位精準。于切皮時,及時采取左側單肺通氣治療,胸部手術后予以患者實施雙肺通氣。于手術結束前0.5 h不再使用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于縫皮時不再使用丙泊酚和七氟烷。
(1)觀察并記錄兩組術后清醒時間記錄值、拔管時間記錄值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且術后VAS 評分測驗值(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 ~10 分)予以評定,分值越低越好);(2)并對其術前(T0)時間點、插管側位雙肺通氣15 min(T1)時間點及單肺通氣15 min(T2)時間點、30 min(T3)時間點、60 min(T4)時間點的平均動脈壓(MAP)和心率(HR)進行觀測;(3)對兩組蘇醒期躁動、惡心、嘔吐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觀察組的術后清醒時間記錄值、拔管時間記錄值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且術后VAS 評分測驗值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情況對比(± s)

表1 兩組術后情況對比(± s)
組別 n 術后清醒時間/min 拔管時間/min 術后VAS 評分/分觀察組 60 9.27±2.38 13.08±2.04 3.19±1.02對照組 60 12.24±3.68 15.81±3.78 5.38±1.75 t 5.249 4.923 8.374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在T1 ~T4 各時間點的MAP、HR 各項指標取值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時間點的MAP、HR 對比(± s)

表2 兩組各時間點的MAP、HR 對比(± s)
組別 n MAP/mmHg T0 T1 T2 T3 T4觀察組60 80.27±8.18 82.98±9.38 84.57±8.08 84.18±8.37 86.19±7.58對照組60 81.48±8.02 90.12±9.92 93.27±9.34 92.13±8.63 93.82±9.63 t 0.818 4.051 5.457 5.122 4.823 P 0.415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n HR/(次·min-1)T0 T1 T2 T3 T4觀察組60 73.49±8.02 75.72±6.23 75.12±7.59 75.79±8.34 76.19±8.38對照組60 74.02±7.86 79.56±8.93 81.69±7.42 82.94±7.12 86.03±8.82 t 0.365 2.732 4.794 5.050 6.265 P 0.715 0.007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所抽入的患者,經對其不良發應發生率展開評估工作,其值為6.67%;對照組經評估,其值為20.00%,前者低于后者(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n(%)]
肺癌是一種肺原發性惡性腫瘤,針對此類病癥以手術切除為主,胸腔鏡肺癌手術因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在臨床治療中取得廣泛應用[5]。但在胸腔鏡肺癌術中施行肺葉或全肺切除時,要求麻醉時置入氣管雙腔管及單肺通氣,加之,手術操作時間較長、胸腔內操作等相關因素影響,均可能會影響患者血流動力學,同時會造成嚴重的生理應激。相關研究[6-8]指出,圍術期應用全憑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可取得顯著麻醉效果。本文結果顯示,同比對照組靜吸復合麻醉,觀察組患者施行全憑靜脈麻醉的術后清醒時間記錄值、拔管時間記錄值均明顯縮短,且術后V A S 評分以及T1 ~T4 各時間點的M A P、H R 各項指標、不良反應率最終取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證明與靜吸復合麻醉相比,全憑靜脈麻醉用于胸腔鏡肺癌手術中的麻醉效果更佳,其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更穩定,并發癥發生風險較低。
綜上,全憑靜脈麻醉與靜吸復合麻醉進行對照分析,前者用于胸腔鏡肺癌手術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更佳,有利于維持患者術中循環穩定,減輕其應激反應,且鎮痛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