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高曉燕
(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內科 山東 青島 266500)
神經內科中收治的患者,病情大多較為危重,且患者的年齡較大,在患者發病后,會對患者的社會活動、日常生活活動等造成較大限制,致使患者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對患者病情的恢復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1-3]。在對神經內科患者進行救治的過程中,護理的主要措施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但常規的護理方式較為單一,效果并不理想[4-5]。有相關研究顯示,在神經內科患者的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進行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心理,治療效果顯著提升[6]。基于此,本文選取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神經內科患者,針對心理護理在神經內科患者救治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神經內科患者,根據患者入院時間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各40 例。其中常規組男22 例,女18 例,年 齡48 ~81 歲,平 均 年 齡(67.48±5.29)歲; 干預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49 ~84 歲,平均年齡(68.26±5.34)歲。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史;(2)發病后有意識不清、認知障礙、嚴重失語癥;(3)合并有其他嚴重急性軀體疾病。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飲食指導、用藥護理、健康宣教等。
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1)向患者普及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法、治療效果、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相關注意事項等,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治療前,向患者介紹主治醫生及醫生的治療水平、臨床經驗等,提升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積極配合指導。(2)在患者住院期間,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采用恰當的溝通技巧與患者進行交流,提升患者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對患者提出的疑問,耐心、詳細地進行解答。(3)增加可豐富患者的日常活動,向患者介紹無害的一些娛樂活動,豐富患者的精神世界,使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有愉悅的心情。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例如聽音樂、深呼吸等,治療時護理人員可采用分散注意法對患者進行干預,根據患者喜好,可通過相應的事件轉移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
(1)心理狀態:采用焦慮(SAS)自評量表和抑郁(SDS)自評量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價。其中SAS分界值是50 分,SDS 分界值為53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越明顯。
(2)采用PSQI 評分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睡眠質量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好。
(3)采用Barthel 指數量表(BI)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包括穿衣、洗漱、進食、如廁、控制大小便、行走、上下樓梯等,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4)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出院前讓患者對護理工作進行評價,評估的內容包括服務態度、專業技能、病房管理、護理應急能力等,80 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 ~79 分為滿意、59 分以下為不滿意。
護理前,兩組的SAS、SD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SAS、SDS 評分均有改善,且干預組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AS 評分SD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干預組 40 58.29±3.37 31.64±1.52 59.71±3.27 30.42±1.23常規組 40 58.44±3.25 45.82±2.88 59.75±3.58 46.51±2.97 t 0.2026 27.5394 0.0522 31.6560 P 0.8400 0.0000 0.9585 0.0000
護理前,兩組的PSQI、BI 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干預,干預組的PSQI、BI 指數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PSQI、BI 指數比較(± s,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PSQI、BI 指數比較(± s,分)
BI 指數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干預組 40 40.97±5.63 69.89±7.15 42.39±6.78 76.94±8.57常規組 40 41.32±5.24 61.33±6.24 43.35±6.23 56.62±9.85 t 0.2878 5.7048 0.6594 9.8431 P 0.7743 0.0000 0.5116 0.0000組別 例數PSQI 評分
干預組的服務態度、專業技能、病房管理、護理應急能力等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服務態度 專業技能 病房管理 護理應急能力干預組 40 90.59±4.88 91.58±5.19 90.39±3.85 90.68±4.89常規組 40 74.25±4.81 71.61±3.82 71.25±3.34 74.33±3.55 t 15.0821 19.5990 23.7503 17.1125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神經內科的患者在患病后,不僅需要承受來自身體方面的巨大疼痛,往往還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在對患者治療、護理的過程中,如果不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會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加劇,隨之會產生失眠、睡眠質量差等問題,對患者的治療造成極大影響[7]。而睡眠質量不佳,也會進一步加劇患者的不良情緒,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與傳統護理方式相比,心理護理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身體帶來的疼痛,還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幫助患者建立端正的思想態度,消除不良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顯著提升護理效果,從而促使患者盡快恢復[8]。本次研究顯示:護理前,兩組的SAS、SD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SAS、SDS 評分均有改善,且干預組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的PSQI、BI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干預,干預組的PSQI、BI 指數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的服務態度、專業技能、病房管理、護理應急能力等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患者的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進行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和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者能盡早恢復,護理滿意度較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