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平
摘 要: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話教學是新課改大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學理念,它能夠為師生在思想交流中構建完整的體系,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使課堂教學能夠呈現出一種和諧的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本文就對話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的運用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有效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對話教學;選修教材;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13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65
“對話”對人們來說是一個熟悉的詞匯,它涵蓋了生活的所有領域,將“對話”引入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師生、生生之間通過對話進行有效互動,從而能夠更加了解對方的想法,理解對方的思想,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尤其對于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內容的教學,由于這部分內容是必修課基礎上的提高與拓展,因此也更具教學難度。在選修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引入對話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選修教材,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關注學習情況,組織課堂討論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應通過對話教學體現出師生的平等,也可以讓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形成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溝通。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了解,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關注,包括學生的心理需求、思維能力、實際學習能力等,并了解學生的興趣點,以及存在的學習疑惑。教師也需要進行換位思考,從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以此為學生制訂更加完善的對話教學方案,然后讓學生進行文本預習。
由于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的內容更具難度,其中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教學理念,也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全新挑戰。通過預習可以使學生對選修教材內容有一個基本認知,并與以往教材進行對比,主動提出相關閱讀中難解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與難題,對學生學情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然后再與自身的想法進行融合,在總結學生反饋的基礎上進行具體分類,認清學生對選修教材的學習困惑呈現在哪些方面[1]。同時,教師在設置教學計劃的過程中,還需要更進一步以學生的思路去閱讀和理解教材,旨在為學生構建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體系化學習空間,并制訂完善的對話教學方案,對學生關注的重點問題進行重點分析講解,通過一問一答的對話教學方式,解開學生疑惑。
二、培養對話意識,激發參與意識
普通高中新課標指出,應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審美能力、應用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而學生通過與文本的交流和與他人的對話交流,可以逐步完善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學生也可以在對話過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表達、傾聽、分享、交流意識。但結合目前學生的對話學習狀態進行分析,受傳統教育及學習理念影響,學生的對話意識仍舊不高,也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因此,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對話學習意識,是對話教學的重要內容。
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重視,對學生形成鼓勵的作用,以此激發出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同時,教師也應注意在對話過程中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尤其對于選修教材而言,課文內容更具深度,且學習的方式和理念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深度內涵并將其作為對話教學的核心內容,使學生的對話更具目標性,以此使學生產生對話的欲望,并鼓勵學生在對話過程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對于對話過程中有理有據地描述自己觀點的學生,教師應對其給予充分肯定,以此激勵這部分學生的深度對話欲望。而對于思考表達能力稍弱的學生,教師也不應吝嗇對其的贊美,教師可以從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情感方面挖掘這部分學生的優勢,并鼓勵其從簡單的視角描述自己的想法,進而循序漸進地在自身層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在學生的對話意識高漲的情形下,教師應注意適當抽離出來,將課堂對話的主體交給學生,逐步形成對話能力強的學生帶動對話能力弱的學生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責任意識,也可以使學生在對話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交流的樂趣,使學生能夠自發自覺地進行對話學習。
三、營造對話氛圍,喚起對話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者應摒棄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局面,應做主動獲取知識的參與者。”所以,教師更應注意為學生營造對話氛圍,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參與到對話中,以此喚起學生的對話興趣。尤其對于高中的語文選修教材而言,課文內容更具難度和深度,而學生一味地閱讀教材很難提高對課文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環節,需要與學生交流,進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可以在寬泛的氛圍中提高交流能力,豐富知識儲備量,可以通過對話問答的方式明確學習內容的主題,更具針對性地學習選修版語文知識[2]。
教師還應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教學,為學生創設與教材內容相吻合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更高效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這種因勢利導的情境化教學模式,也是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研究的前提,學生在有興趣的情況下,自然會將精力都集中在教材內容中,因而也可以更加高效地開展對話。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對話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有感情地進行課文朗讀,以此初步體會課文的意境,并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課文中的情境,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課文的情境,進而達到為學生創設代入感的目的,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為學生進行對話教學做好鋪墊。同時,教師也應為學生講述課文中主人公的人生際遇、生平經歷等,以此確保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更深度的理解和認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教材知識學習能力。
在學生已經對教材內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開展對話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按照課文的時空順序對學生進行提問,然后讓學生進行運用,以此構建體系化的對話模式,使學生能夠有規律地接受課文知識,也可以真正凸顯出對話教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