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大運河音樂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運河音樂文化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音樂特征,同時對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藝術多元化的大環境下,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正是因為“傳統”而阻礙了其更廣泛的傳播,致使很多傳統文化正處于瀕臨消失的環境之下,表現出不溫不火的狀態。造成傳統文化競爭力較弱的原因有很多,如何突破原有的模式,更有效地保護傳統文化的發展,本文將以大運河音樂文化中宿遷段為例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詞:文化自信? 大運河音樂文化? 宿遷? 時代價值? 創新保護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8-0008-03
宿遷地區因為運河的經過自古以來便有“水城”的美稱。現如今宿遷不僅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多個殊榮,更是成為了“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搭上了經濟發展的“動車組”,而這均與京杭大運河的經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然,運河的經過不僅為宿遷帶來了看得見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看不見的文化底蘊。傳統音樂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宿遷地區有著豐富的運河音樂文化,這些傳統音樂文化雖然在本區域內欣欣向榮的發展,但卻無法進一步開疆拓土向更廣泛的全國傳播。在保護大運河文化的同時,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利用更先進的方法以傳播促保護,這樣才能使運河音樂文化更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一、宿遷段大運河音樂文化的現狀
宿遷運河音樂文化豐富多元,至今仍然能夠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原因不僅有牢固的歷史基礎,更有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保護大運河文化做出的不懈努力。首先,宿遷運河音樂文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很多運河音樂文化仍保留著較為古老的藝術形式。如每年三月十五的來龍庵廟會,該廟會起于迄今為止約六百年的明朝時期,雖然中途廟會因為各種原因一度停辦,但在宿遷市的大力支持下,廟會已于2005年重新召開,每年的這一時間,人們除了保持廟會活動之外,還逐漸加入了集市販賣。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城市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此后,穩定的氛圍為運河音樂文化建立了良好的環境,各路藝人逐漸聚集起來,在廟會上增加了多種多樣的音樂藝術活動。于是過年逛廟、欣賞運河音樂藝術成了宿遷居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從廟會的保護可以看出宿遷市對文化的重視力度,同時也能從側面看出宿遷良好的音樂文化氛圍。當然,除了廟會,宿遷還擁有裴圩跑馬燈、錢桿舞、丁嘴跑馬燈、大興花車舞等多樣的運河音樂文化。
二、大運河音樂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大運河音樂文化從古至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從上文對宿遷段大運河音樂文化的闡述可以看出,音樂文化的繁榮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基礎,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眾所周知,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我國眾多傳統音樂文化隨之走向了世界,如京劇、昆曲的成功為傳統音樂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運河音樂文化作為宿遷地區主流的運河音樂文化也在積極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首先,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音樂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與啟示。遙遠的古代,人們沒有強大的技術支撐時仍然能夠完成難度較高的演唱或技巧,當現代的我們遇到困難時,這些高難度的表演或是演唱可以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的啟迪,并時刻鼓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力前行。其次,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大運河音樂文化是宿遷地區人們引以為傲的文化力量,正如北京人談及京劇一樣,宿遷也有著屬于本地區的自信。公園中、街道旁隨處可見的音樂文化更能夠讓居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從而為建設家園貢獻更多的力量。
(二)多元藝術的重要支撐
運河音樂文化是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很多人認為多元文化即是各種各樣的文化并存,但這一觀點顯然對于音樂文化的認識過于淡薄。正所謂音樂文化需要正確的審美觀予以支撐,如果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就不能獲得文化更深層次的認識,即使再多的文化并存于世也不會獲得更多人的欣賞。所以,音樂文化如果想要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就需要一個中心力量的支撐,而這一中心力量便是先人留下的寶貴的傳統音樂文化。換句話說,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又是多元文化的基礎,只有傳統音樂文化的繁榮才能進一步帶動更多文化的發展。以宿遷地區為例,宿遷文化的和諧與繁榮離不開運河音樂文化的貢獻,如果沒有眾多本地運河音樂文化的支撐,就有可能出現審美的誤區,從而影響到建設家園的信心與社會的穩定。所以,在多元文化林立的當下,運河仍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傳統文化時刻維護著本地區的文化安全與繁榮。
(三)優秀人文精神的傳承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運河音樂文化中蘊含著寶貴的人類財富,首先,從精神層面上講,傳統音樂文化是前人在沒有任何科技與技巧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它蘊含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以宿遷地區淮紅戲為例,戲中婉轉的唱腔與動人的身段均是前人在沒有科學的練聲法前提下口傳身授、日復一日的練聲中學成的,這其中體現的是鉆研學科的精神,還有堅持的力量,當我們在抱怨生活艱辛之時,這些從事音樂文化的藝人都應該成為世人學習的榜樣。其次,在文化傳播方面,運河音樂文化作為京杭大運河一帶傳播的主流文化,每一個載體都展現出了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不論是以頌揚功德、祝賀吉慶的淮紅戲,還是勤勞樸實的勞動號子,每一首作品的音樂與歌詞都能給人蒸蒸日上的動力。所以,與其說音樂文化能夠傳遞出優秀的人文精神催使人奮勇前行,不如更精確到傳統音樂文化之上,正是因為有著良好的根基才會使更多的文化向傳統音樂文化靠攏,這也是運河音樂文化在當下時代存在的重要意義。
(四)文化生態經濟的推動
文化不僅能夠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與啟迪,物質上也能夠推動人們的物質生活,這就是所謂的文化生態經濟產業。雖然文化是自然形成的,如我們經常在廟會中見到的音樂交流活動、自發形成的音樂節等,我們可以從更好保護的角度出發,使其形成系統的文化生態產業。這樣不僅能夠使傳播音樂文化的藝人生活獲得更好的保障,同時也可以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以運河音樂文化為例,廣闊的運河沿岸有著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這些運河音樂文化如果能在良好的規劃下發展,可以使原本各自發展的小型團體在繼承上傳播,在交流中發展,在實踐下創新。所以,當今的運河音樂文化早已不再是最初自然的在發展,而是牽動著社會的各個方面,文化發展在產業化進程中發揮了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持續供給的重要作用。文化發展的過程驅動文化創新,文化發展的結果形成文化生態,文化發展的效用為社會注入文化力量。
三、創新保護方法研究
(一)揚長避短創立運河文化保護區
音樂文化保護方法的創新在當今有著重要意義,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傳統音樂文化已然失去了自身的優勢,并且這一優勢還會被漸漸涌入的外來文化消磨殆盡。在以往的音樂文化保護模式中,我們往往只會刻意關注到某個瀕危音樂文化或者精確到某個團體,而當前環境下,一味的重點保護已然無法適應目前所面臨的局勢,只有發展才能更進一步的促進保護。如何提升保護能力,使用創新的方法使這些優秀的音樂文化得到發展是目前亟需考慮的問題。
首先,創新保護方法一定要區別于傳統的保護方法,建立在傳統之上的創新才能夠更加行之有效的促進運河音樂文化的發展。眾所周知,運河音樂文化豐富多彩,這其中有發展繁榮的,也有瀕臨危險的,如果只重視瀕危音樂文化的保護,勢必對其他文化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文化生態觀念,文化生態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為形成的,如果強行改變生態中的某一點就會破壞原有的和諧生態。所以,保護運河音樂文化要找到本地區的優勢所在,不能盲目的保護。其次,在運河音樂文化眾多的優勢中,資源豐富是最突出的特點,運河音樂文化中有豐富的藝術形式,以宿遷段運河音樂文化為例,宿遷地區不僅有著體系完備的淮紅戲,同時也有著一些亟需保護的說唱藝術,當然還有不是特別常見的勞動號子。對于這些音樂文化的保護需要利用起宏觀調控的優勢,以地區為基礎將本區域內的所有文化劃為保護區,讓該區域內的所有文化都能夠得到政策的受益,從鞏固文化生態鏈的角度出發,形成各個都是重點、所有文化共同發展、共同促進的良性發展趨勢。
(二)完善工作建立系統的數據體系
任何事物的發展壯大都在于擁有完善的數據體系,只有數據支撐才能夠對其進行分析研判,從而制定方法促其發展。音樂文化保護的難點在于無法通過存檔、記錄的形式掌握文化發展的狀態,即使各地的文化部門保有一定的數據,但怎奈音樂文化的流動性極強,何人在何地演唱或演奏過怎樣的作品均無法獲得最及時的資訊,所以運河音樂文化的保護應該結合當下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計算機或網絡建立完善的數據體系。數據體系的建立雖然看似工作量龐大,但只要找準方法,找準正確的方向其實并不困難。首先,運河音樂文化屬于地域文化,與龐大的全國文化數據相比,收集起來相對容易很多。其次,與其盲目的收集不如做好宣傳工作,在收集信息的同時一定要向音樂文化的傳播者做好宣傳工作,讓每個音樂文化的傳播者了解傳統音樂保護的重要性,養成及時記錄信息的習慣,做到按時上報數據。最后,數據系統的建立不是一次性收集,要時刻掌握及時的動態,文化工作者要做好采風工作,只有與音樂文化融為一體才能感受音樂文化的魅力,從而更具有針對性的進行音樂文化的保護工作。
(三)加強研究工作以創新促進保護
欣賞群體的老齡化是任何地區傳統音樂文化面臨的共同問題,運河音樂文化也不例外,以往熱鬧的廟會與精湛的表演被一個個流行音樂節和手機短視頻所取代。年輕人真的不喜歡傳統音樂嗎。筆者認為并非如此,正所謂每個年齡段應該做該做的事,欣賞音樂也是一樣,傳統音樂沒有得到更廣泛年輕人的認可也只是時間問題,隨著閱歷的積累,人們的審美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那么,第二個問題也隨之而出,運河音樂文化有沒有足夠的時間等到更多人的認可。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時間的消逝,如果不進行更針對性的保護,傳統音樂文化很可能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為此,對運河音樂文化的創新才是永葆青春的唯一方法。在創新的力度方面,我們不提倡脫胎換骨的創新,因為一旦將原有的傳統改的面目全非就會使其失去優秀的本質。所以,當下研究的重點應是在不改變框架的基礎上,如何讓運河音樂文化更加適應大眾審美。眾所周知,人們欣賞某一音樂往往并不是完整的一首作品,可能作品中的某一樂段或者歌詞符合其審美的特點,所以,對于運河音樂文化可以抓住人們審美的習慣進行創新。如利用剪輯手段挑選精華部分使之在移動設備的軟件中傳播,再如在傳統音樂中加入時代元素,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合理開發形成與經濟良性互動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生態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反之,經濟也可以促進文化的發展,兩者的關系既互為辯證,又互為促進。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任何行業的發展均不能夠獨善其身或時刻處于不敗之地,只有巧妙的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才能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運河音樂文化是精神產物,雖然不能用物質來衡量,但經濟確實能夠影響到音樂文化的保護,這是毋庸置疑的。運河音樂文化當務之急應建立“文化+”的模式,使原本孤立的個體團結起來,形成產業化的發展模式。與此同時,文化的開發不同于其他行業,過度的開發與炒作只能加速文化的衰落,在開發傳統文化時更要注意開發分寸,既不能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也要找準機會在合適的地方與合適時間出現才能夠獲得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如推出運河音樂文化相關的副產品能夠有效提升人們對運河音樂文化的認識。當然,音樂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永遠重在前者,與經濟的互動在于更好的傳播,在音樂產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必然會產生好的或不利的方面,如果側重于經濟效益就會適得其反。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宿遷段大運河音樂文化的現狀出發,從文化自信角度分析了運河音樂文化當中所蘊含的豐富時代價值。從分析中可以看出,宿遷地區的運河音樂文化雖然有著良好的根基,但并沒有形成系統的保護模式。自然的狀態雖然符合音樂文化的發展規律,但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不斷更新方法,創新措施才能有效地促進運河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當然,保護方法的創新不能夠空穴來風,要結合本地實際針對性的提出對策。
參考文獻:
[1]李凌燕.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音樂舞蹈文化遺產創意產業開發的SWOT分析[J].藝術評鑒,2021(06):168-170.
[2]楊昉.大運河文化帶(山東段)民間音樂文化傳播及創新傳承探究[J].黃河之聲,2020(23):12-15+19.
[3]徐麗婭.江蘇以音樂為助力打造大運河文化標識的思路與對策[J].藝術大觀,2021(07):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