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仕奇 蔡瑞林 楊艷石 黃銀花
摘要:本文通過對文化、體育、旅游產業的融合研究,提出促進常熟的文體旅融合發展的方法和路徑,有利于相關制度的改進,形成常熟文體旅的共同發展理念,對常熟的品牌形象和經濟發展起到有益的補充。以尚湖風景區的文體旅融合發展為案例開展相關的田野考察及問卷調查,在課題組的討論下完成方案的制定,有效地解決了常熟的文化、體育、旅游三方的融合問題,提出常熟文體旅發展要充分利用水資源、加強傳統特色產業發展建設、健全相關的配套服務、加大自媒體宣傳推廣力度等策略,做到真正的文體旅融合。
關鍵詞:文體旅融合;旅游;江南文化;品牌形象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6-00-02
1 文體旅融合問題研究現狀
常熟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匯報文件《深化“主客共享”,聚焦“產城融合”打造長三角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示范樣板》寫明了常熟的基本情況:常熟有A級旅游景區5個,省級旅游度假區2個,工農業旅游區(點)15個(其中國家級示范點6個),全國文物保護6處,國家城市濕地公園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濕地公園各1個。常熟旅游資源豐富,有較大的文旅優勢。常熟立足高標準、高起點打造長三角全域旅游高質量示范樣板,以“主客共享”“產城融合”為全域旅游創新發展模式,打造沉浸體驗的精品美游,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全力推進“美麗常熟”建設的目標要求,重點圍繞“四色游”品牌,建設代表江南文化山水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和全域旅游樣板,高質量推動常熟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常熟旅游品牌越來越響,旅游口碑越來越好,2020年旅游總收入290億元,接待境內外游客1403萬人次。近三年,全市安排涉及旅游財政資金20.4億元,完善全域旅游設施及服務體系,優化發展環境。常熟加快推進“運游結合”,高品質建設昆承湖大道、西三環路、常梅路、任蔣線等通景公路;手機上通過巴士管家APP可以直接到達上海、蘇州、無錫等周邊重要城市。獲評蘇州市最美健身步道的虞山生態步道全程22公里,周邊景色優美。另外常熟近3年來投入資金1532萬元新改建廁所69座,通過智慧廁所“游急便”APP可以找到公共旅游廁所共計155座。
查閱文獻發現,每一個地區的文化、體育、旅游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和思考[1-8]。例如,盧雯君的《廣西“農商文體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路徑研究》[1]從整體討論了相關農商文體旅融合發展,結合廣西實際,構建成熟的政策引導機制,對現有的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與開發,對文旅融合進行統一規劃,對合作模式進行改進和調整,由此形成多個主體聯合開發的新格局,最終推動鄉村振興。王定寶、保永剛發表文章《“文體旅”融合發展路徑探索》[7],從體育的角度探索了文化、體育、旅游的融合發展路徑,文章重點討論了體育與旅游的融合,為文體旅融合發展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關于常熟的文體旅融合研究,常熟理工學院徐秀平發表了《江蘇省常熟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一文[8],對常熟旅游資源類型進行了分類,對常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提出了對策,如創新產品展示形式、提高公眾參與度、深入挖掘資源內涵、開發文化創意旅游產品、整合現有資源、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節慶活動等。該文結合相關的文體旅融合案例,運用拿來主義,整合現有常熟的資源開發相關產品。綜上所述,常熟應該加快促進文體旅的深度融合,找到新的方法和路徑,在服務上更加注重細節、在內容跨界上更加豐富、在品質上更下功夫。
2 常熟文體旅融合發展背景與意義
塑造常熟“江南文化”品牌形象,加快文體旅融合發展,有助于把獨特的文體旅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勁的區域競爭優勢。當前,常熟應堅持“文化提煉品牌、體育打造形象、旅游彰顯特色”的發展理念,對文化體育旅游資源進行深度融合,發揮產業疊加效應。文化、體育、旅游三者彼此約束、彼此促進。在此背景下要促進常熟文體旅三方的整體發展,促進相關制度的改進,形成常熟文體旅的共同發展理論,對常熟的品牌形象和經濟發展起到有益的補充。
3 常熟市文化、體育、旅游發展研究路徑及方法
在文體旅融合發展上,加強服務的組織保障,強化分工協同。2021年9月常熟政府報告提出,一要推進歷史文化“紅色”游,結合步行或者體育活動等多方面融合開展活動。例如,以沙家浜革命歷史題材為核心,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新模式,推出紅色文化沉浸式演出藝術,增強紅色文化旅游的學習性和體驗性。二要做強山水人文“綠色游”。打造以“尚湖、琴湖、昆承湖”為載體的文化休閑旅游區,推出以“常熟古城”為核心圈的自在生活空間。三要拓展健康養生“藍色游”。立足打造“藍色游”超級IP,構建群眾體育、精品賽事、產業招商相結合的新模式,實現全域、全時、全面體育發展。四要扮靚長江“彩色游”。依托長江岸線獨特的自然風貌,通過沿江四季景觀的打造,發展生態鄉村游和工業科技游,策劃建設鐵黃沙生態島,演繹“花開一世界、滿江并蒂紅”的多彩江景。在以上四種文化旅游的模式上深化文化、體育、旅游等業態融合,創新驅動豐富產品體系。整理常熟的文化體育旅游景點的內容,能引人深入思考相關內容。文化方面主要包括名人故居及民俗文化。名人故居包括龐薰琹故居、曾樸故居、閭慶堂賈宅、樂賢堂徐宅、某宅(虹橋下塘明廳)、辛峰巷清代廳堂、太平軍侯裕田公館、屈成霖宅后堂樓、永忍堂張宅、龐鴻文宅、沈石友宅、趙用賢宅、王淦昌故居、言子故里亭、楊沂孫故居、翁心存故居、言子故居及墨井、李雷故居等。民俗文化包括碧溪老土布、徐市羊肉、支塘籃、海虞茶葉、常熟白雀寺廟會、沙家浜水鄉服飾、寶巖寺、梅李燈會、玻璃藝術、玻璃畫工藝、竹編、常熟沙家浜水鄉婚俗。體育賽事主要包括常熟國際半程馬拉松、中國足協室內五人制足球國際錦標賽、CBA季前賽(江蘇常熟站)、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第三屆市民(職工)自行車比賽、“逐夢常熟探尋虞山”全民戶外運動嘉年華、江蘇省龍舟精英賽、鐵人三項賽等。旅游景點主要包括虞山、方塔園、黃公望墓、劍閣、劍門、瞿式耜墓、聯珠洞、柳如是墓、破龍澗、錢牧齋墓、秦坡澗、沙家浜、尚湖、石屋澗、舜過泉、四高僧墓、桃源澗、鐵琴銅劍樓、王石谷墓、維摩寺、翁同龢墓、小山臺、小石洞、辛峰亭、興福寺、言子祠、言子墓、燕園、虞山公園、虞山門、玉蟹泉、曾園、趙園等。以上景點、民俗文化及體育運動可以有序地融合交叉,共同發展。
報告中還指出從“旅游+”到“+旅游”,旅游業主導作用日益增強。一是“文化+旅游”,打響江南文化品牌。對古跡名勝進行了修復,打造了一些文化旅游的新地標。二是“農業+旅游”,做強鄉村旅游項目。以鄉村振興帶動旅游發展,以旅游產業反哺鄉村振興。深挖古鎮、古村文旅資源潛力,策劃打造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將文旅資源轉化為鄉村發展助力。培育農業度假產品,蔣巷村成為首批江蘇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虞山人家休閑片區成為鄉村旅游新的增長極。近年通過社會資本引入,投資開發了一批新文旅項目,其中包括紅豆山、沙家浜華僑城等,有力支撐起了全域旅游生態內涵。三是“工業+旅游”,常熟有隆力奇養生小鎮、圣百合食品工業園、波司登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等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四是“教育+旅游”,共推出五大主題十五條研學游線路,有效做到了游學結合。五是“體育+旅游”,高質量打造精品體育賽事,組織舉辦尚湖馬拉松、鐵人三項、汽車場地越野、龍舟、賽艇、帆船、籃球等各類體育賽事。打造山地戶外、昆承湖水上、蔣巷村鄉村田園、體育中心體育綜合體等主題運動基地,推動體育與旅游深層次融合發展,帶動常熟文體旅消費,打造百姓樂見的高品質運動之城。
4 以尚湖為案例的文體旅融合路徑
以尚湖打造水資源及以游客為中心的文體旅融合方案為例。課題組成員通過田野考察總結了尚湖風景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休閑道路不連貫、部分人車共用道路比較危險,另外汽車停放位置少。尚湖周邊行人休息娛樂設施少,應該在保證跑道連貫的基礎上,每隔一千米就設置娛樂和休息的地方。導視系統不清晰,進入元和路到尚湖的導視牌部分被樹木遮擋,有一些角度無法看清楚,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很容易開過路口。景區周邊交通不便,要走很多路,等很長時間的公共汽車。周邊相關餐飲業配套不全,景區內很難找到吃飯的地方。文化植入不深,可以把尚湖的旅游詞和相關的二維碼及聲音解說等有效地設置在相關休息處。尚湖的水面游樂設施開發不夠,如龍舟比賽、橡皮艇等。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不完善,如對亂丟垃圾、破壞公物等行為缺乏處罰機制。親水景觀不明顯,雖然近幾年尚湖周邊雜草及影響景觀的樹木已經得到了清理,美觀度得到了大大提高,但是親水景觀及相關娛樂設施及體育健身設施仍不完備。景觀的建設可以考慮自媒體的拍攝角度,方便拍攝取景,彰顯常熟的地域特色及水文特色,從江南文化的角度出發優化整合資源,體現常熟風情。體育娛樂在現有的文化基礎上應該多元化發展,定期開展馬拉松、自行車、賽龍舟等活動,并將其與船上婚禮等特色內容結合起來。
第一,文體旅有效融合。把文化活動、體育活動、旅游活動集中在四、五、六、十、十一、十二月開展。因為這幾個月天氣好、溫度合適,適宜旅游和開展活動,能增強游客對常熟的好感。在活動組織上要多注重細節,結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安全提醒,保證活動的有序及人員的安全。第二,充分利用水資源。“十里青山半入城,七溪流水皆通海”是描寫常熟的名句。常熟的水資源特別豐富,應該多方位思考做好水上運動的文章,可以參考浙江西湖風景區的優秀做法,結合常熟的龍舟活動有效宣傳常熟的旅游品牌。第三,加強傳統特色產業發展建設。傳統優勢產業不僅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還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常熟傳統優勢產業不僅經歷了時間的洗禮,更是在各類產業博弈中突出重圍,獨具特色,如龍舟文化、古琴文化、虞山文化、水上婚禮文化等。第四,健全相關的配套服務。加快促進常熟文化、體育、旅游三方的整體發展,促進制度的改進。在吃、住、行等方面健全相關配套服務,增加特殊交通運營,如水上交通等。同時應保證各種交通工具的有序銜接,加強道路的視覺識別。第四,加大自媒體宣傳推廣力度。在文體旅融合發展的同時,應加大自媒體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如在快手、抖音、微信、QQ等各平臺發布活動花絮,有效提升常熟的知名度。
5 結語
常熟的文體旅融合發展研究是一個綜合課題,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多部門集思廣益,有效提高研究質量。以后的研究應關注多產業、多學科跨界融合,在服務細節上完善規章制度,真正做到文化、體育、旅游的有效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 盧雯君.廣西“農商文體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1(5):140-142.
[2] 易玉鋒.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深圳市龍崗區全力開創文體旅融合發展新局面[J].文化月刊,2021(4):37-39.
[3] 孫若風.以文體康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N].中國文化報,2021-04-09(003).
[4] 郭建強.長三角都市文體康旅融合一體化發展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5):11-12.
[5] 邱發平.打造運動品牌促進文體旅融合發展[N].梅州日報,2020-12-14(002).
[6] 閣云.常熟研學游讓區域資源變身智慧寶庫[N].中國旅游報,2018-10-15(A03).
[7] 王定寶,保永剛.“文體旅”融合發展路徑探索[J].城鄉建設,2017(22):42-44.
[8] 徐秀平.新常態下文化創意旅游融合發展策略研究——以江蘇省常熟市為例[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7(3):54-56.
作者簡介:趙仕奇(1981—),男,遼寧鐵嶺人,碩士,副教授,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
蔡瑞林(1970—),男,江蘇常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工業設計、農村經濟。
楊艷石(1981—),男,江蘇宿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業設計、3D打印技術。
黃銀花(1978—),女,吉林長春人,博士,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先進制造。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常熟市科協學會服務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加快常熟文體旅融合發展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