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細文
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學校也越來越重視副科的教育,如科學、思想品德等。科學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然而,在調查中,目前小學科學教育存在許多問題,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教學方法,促進科學教育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現狀;影響因素
小學科學是自然學科,重點闡述一些科學現象,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打開智慧之門。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科學教師不應堅持理論知識的引導,更應重視實驗指導的發展,實驗能夠激活課堂,改變學生對科學教育的態度,提高科學教育質量。
1.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1教師只注重教學結果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是課堂的主角,許多教師采取了灌輸式教育。在課程改革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而教師卻忽視了學生課堂提問。如果學生問問題與課堂內容、教學目標不一致,教師就會焦急地阻止學生繼續提問。因為許多教師并沒有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只顧學生能否取得好成績,不做好相關的教育指導工作,導致學生害怕提問,學生的探究性和好奇心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必須在一定時間內解決。
1.2學生缺乏問題意識
科學探究是一種綜合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探究老師提出的問題,通過相互合作獲得成果,便于更深刻地理解老師提出的問題。問題意識是心理狀態,是是發現問題的探究能力。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足夠的理性、感性的知識,但問題的出現與調查有密切的關系。據調查,多數學生在課堂上提問,但由于缺乏提問與解說的能力,不知道從何談起教師專題的相關問題。
1.3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
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在家庭的影響下會有很大的不同。教師在引導過程中,往往忽視認知度低的學生,只關注優秀學生。科學探究實施過程中,許多活動均采用了優等生的意見,認知能力低下的學生會很郁悶,這與科學教育的等價性有關,但并沒有激發所有學生的思考,這樣的科學教育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
1.4忽視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初等教育是基本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習可以為未來學生更好的成長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許多學校認為教學方法不科學。課堂上,老師的注意力集中在說明上,重復強調那門科學知識,但未能在時間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練習。課后,為了提高學習知識,只給學生作業和練習,這樣的教育是綜合性的,但沒有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2.應對小學科學教學問題的對策
2.1加大科學教育經費的投入
因為科學教育經費不足,許多小學的實驗室正式成立,實驗設備不足,為了讓小學生能有更多收獲,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驗環境,必須需要加大設備投入。與課本相比,科學教師更要注重操作能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加實驗研究,提高科學的學習效果。
2.2做好科學教師的培養工作
老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教師水平的高低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探究能力[1]。老師要不斷整合知識,將繼續改進、發展和更新科學知識。教學過程通過集中目標的方式,組織相關培訓,學習科學知識,科學教師要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及時更新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
2.3科學教師應提高科學素養。
科學課是綜合性課程,對教師要求很高。要不斷學習,正確把握科學課程的教育理念,提高科學素養,研究相關的科學理論和方法,以學習變化。研究并非停滯不前,唯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更好地發展教育過程,使學生學得更多知識,使學生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2.4營造科學探究的社會氛圍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社會環境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具有濃厚的科學氛圍的社會環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快樂[2]。開展科學調查,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積極探索。與此同時,社會科學氛圍濃厚,使學生家長充分意識到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科學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在科學氛圍濃厚的社會環境下,要發揮促進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共同作用,讓家長能夠理解為支持和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在小學,科學是小學生接觸科學知識的重要課程,因此尤其重要。因此,學校和社會必須積極營造濃厚的科學氛圍,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問題意識,在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的同時,加強學生的科學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
2.5改進教育模式,重視分層教學
由于每個班的人數有很多,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會變大。為保證教育的有效發展,教師必須適當改變教育模式。在新課改之后,分層教育成為新的教育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使得教師能夠更具體地教授學生,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接受知識,逐步促進學生的成長[3]。分層次教學還能增加學生思考、探究的機會,學生可根據自身能力調整學習時間。
舉例來說,教師在接受輔導前必須對學生進行測試,然后了解學生當前的能力,然后根據能力分級。老師可以把學生分為三:一級為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二級為中等水平、三級為綜合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學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各種強度的作業,使學生集中活動,保證學生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的成長。
2.6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
科學課包括許多實驗。要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僅要重視理論教育,更要重視實驗教育。學生時代是一個生機勃勃年代,老師的實驗教育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主動學習,老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操作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鍛煉思維,提高創造力。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小學科學教育的質量,必須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加經費,提高科學教師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仲鈦.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30):2-3.
[2]范靜.小學科學教學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當代家庭教育,2020(26):144-145.
[3]陳昊鑫.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