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摘要:多元文化與民族性對喜聞樂見都起著重要的影響與制約作用。因此,有必要關注到它們的思維的底線。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個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信息流通日益便捷,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融合也日益加速。世界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人們可以比以往更輕松地接觸到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音樂藝術,給人類共享世界優秀藝術成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但也給許多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究竟能不能把握住時代的機遇,就看我們怎樣對待和使用這把“雙刃劍”,怎樣對待外來文化。
關鍵詞:多元化;民族性;底線思維;辯證思維
底線思維
多元文化的底線思維
每個民族的音樂藝術都有其優秀的積淀,音樂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并不會因“全球化”的沖擊而失去其意義。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屬于并適合自己的審美情趣,不能因為全球化讓一個民族有機會見識到了優秀的外來文化,就將自己的原有的文化積淀全盤否定,照搬照抄外來文化。這是不現實的,也是十分可笑的。這就好比一個廣東人來到四川游玩了一圈,看到四川人津津有味地吃著火鍋,一遍吃還一邊夸贊火鍋“巴適!巴適!”他回到廣東以后就想著帶領身邊的人一改之前的生活習慣,并告訴他身邊的人“巴適!巴適!”這是不現實的,也必定會以失敗告終。
沒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藝術之林也就沒有了自己獨立的地位,其他民族也就不能從中吸取藝術營養。在文化交往中,藝術樣式的“區別度”,是一個民族的音樂藝術存在獨立審美價值的前提。從人類審美需要的豐富性、多樣性來看,各民族的音樂藝術形態所體現出來的獨特藝術風格都是珍貴的、有價值的,因而都是應該珍惜的。因此,對于外來音樂文化我們應該秉持:適合我們本土的、優秀的一面,學習吸收;但是學習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應該徹底理解、消化之后再使用可取的那一面。完全復制別人的模式,只會造成“水土不服”的鬧劇。
民族性的底線思維
任何事物存于世都有其兩面性。對于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也不能單純的否定或者單純的肯定,民族音樂文化的優秀的一面,我們理所當然的應該加以肯定、大力弘揚。對于那些民族音樂文化中的糟粕,我們則應該勇于舍棄掉,但絕不可由此而否定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審美價值。
有句話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音樂正是因為具有自己的特色,而有別于世界其他音樂文化,從而為世界音樂藝術的繁榮提供了中國風格,貢獻出中國智慧。如果全盤否定,進而選擇一種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照搬,中國音樂就將不再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那么也就等于人類失去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樣式。這,無疑是一種不可彌補的損失。但另一方面,如果在中國人的音樂文化生活中僅僅有傳統藝術,而沒有新的藝術樣式,那么我們國家的音樂文化生活又會變得枯燥、單調、停滯不前,不能滿足當代中國人豐富而多樣的音樂審美需求。因此,我們既需要站在實現音樂風格多樣性的基礎上,保護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獨特審美樣式,又需要站在追求最大限度豐富人類感情生活的高度上,把全世界的音樂文化財富都納入中國人的音樂審美。
辯證思維
創作、表演中所蘊含的民族性無疑是欣賞者能否喜聞樂見的重要因素。在時間、空間不斷變化,三觀、處境各不相同……的情況下,如何恰當地處理好民族性與其它因素之間的關系,把握好分寸,便成為一個考驗創作、表演者才智的試金石了。
創作,為表演與欣賞提供了對象,有了欣賞,創作的作品才具有藝術價值,而表演是創作的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一個橋梁。對于音樂創作而言,它是人們最后欣賞到的作品的一個源頭,創作者所創作作品傳遞的價值取向、情感態度將對聽眾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他們個人對于音樂語言的偏好選擇,也將對民族審美情趣的形成有著導向性作用。
因此對于創作者而言:一方面應當不忘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之初心,扎根民族沃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同時緊隨時代步伐,積極汲取世界優秀文化,為民族文化向前發展提供新的活力,做到從源頭上控制喜聞樂見作品的質量,同時,為進一步提高大眾審美情趣提供優秀作品。
對文化市場的管理者與傳播媒體而言: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他們對于聽眾最終能聽到什么樣的作品有著直接的聯系。就算有優秀的作品被創作出來,媒體不能正確甄別并很好的傳播,那么這些優秀的作品也只能被埋沒,對審美情趣的形成也就無法產生影響。因此,監管部門必須嚴格管控傳播媒體,這些媒體也必須提高自身的甄別能力,肩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而不是為了經濟效益一味地迎合那些低級趣味。
對于欣賞者而言,應當努力提高音樂素養與欣賞水平。當他們有了較高的藝術追求,能夠分辨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這不僅會使那些不符合時代主旋律的作品被淘汰掉,還將倒逼創作者與傳播媒體提高作品的質量。
這三個方面對于當今審美情趣的建立與提高、對于民族性的體現、對于“喜聞樂見”闡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任何一個環節缺失或者落后都不可能形成積極的審美情趣與優秀的文化環境。
辯證思維,是處理好創作、表演的民族性與欣賞者的喜聞樂見之間的關系的一個法寶。唯有創作、表演與欣賞者三者密切配合、互相促進,篩選出優秀的“喜聞樂見”的作品,方能最終形成具有我中華民族獨特風范的民族性,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音樂文化之林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美學教程 [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一版。
[2]王次炤.音樂美學基本問題[M].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1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