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鋒群
摘要:許多大學生都清楚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但是對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了解不深,從而不能正確指導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因此,希望本文能為大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基本內容,嘗試運用理論來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
一、大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重要意義
大學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更是職業生涯的重要準備期。大學生通過學習職業生涯規劃基本理論的內容,了解職業選擇理論、工作適應論和職業發展理論,就能夠運用理論正確的定位與發展自己,能夠很好的進行自我探索、職業探索和生涯決策,提高求職技巧,培養職業素質,縮短職業適應期,減少職業試錯過程,具備適應社會生存、滿足社會需求的入門資格。
二、職業生涯規劃基本理論
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可溯源至20世紀初關注職業選擇和職業適應的職業指導活動,歷經百余年的發展,主要有職業選擇理論、工作適應論和職業發展理論等。
(1)職業選擇理論
職業選擇理論主要有帕森斯特質因素理論和霍蘭德職業性向理論。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產生起源于1908年1月,帕森斯在波士頓成立職業局,為就業困難的社會青年提供幫助,幫助求職者快速找到工作。帕森斯提出了職業輔導三步驟,首先了解自己,然后了解工作世界,最后實現人職匹配,這個理論也被后人稱之為“知己知彼+選擇”的三步驟工作方法。該理論至今仍在廣泛使用,正如大家所熟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社保局、就業指導中心等也在用這個理論。因此,帕森斯本人也被稱為“職業輔導之父”。但是,該理論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忽略了個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因為靜態的測量結果未必能真正反應出個人的長處與內心深層次的沖突。
霍蘭德提出了職業性向理論。霍蘭德認為“人的職業與人的性格、興趣密切相關,將人格分成研究型、藝術型、現實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六大類,而職業環境也可以分成相應的六大類,最佳的職業選擇是興趣和性格相結合” 。該理論是幫助人們對人格特質類型與職業環境類型之間的匹配進行評估,不要一測定終身,因為我們的人格特質、性格特點、興趣,這些都會跟隨著我們的年齡、經歷而變化;興趣人格測試僅供參考,很多時候測試的結果都傾向于我們的主觀愿望想從事的職業,并非完全符合客觀特點。
(2)工作適應論
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起源于明尼蘇達大學的羅圭斯特和戴維斯提出的人境符合的心理學理論,即“只有當工作環境能滿足個人的需求,個人也能滿足工作的技能要求時,個人在該工作領域才能夠得到持久發展,維持這一過程就是工作適應” 。明尼蘇達適應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該理論認為選擇職業或生涯發展固然重要,但就業后的適應問題更值得注意,尤其對障礙者而言,在工作上能否持續穩定,對其生活、信心、與未來發展都是重要的課題。事實上,工作適應論仍屬于特質論的范疇,不過已將其重點擴展個人在工作情境中的適應問題,強調就業后個人需要的滿足,同時亦考慮能否達成工作環境的要求。
(3)職業發展理論
職業發展階段理論由美國著名的職業管理學家舒伯提出。該理論認為“將人的職業生涯分為五個主要階段: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退出階段” 。這是根據人的生命周期來劃分人的職業生涯階段。但職業生涯是個持續的過程,各階段的時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其經歷的時間長短常因個體條件以及外界環境的差異表現各不相同。與此同時,舒伯為了完善自己的生涯發展理論,提出了“生涯彩虹理論”。在生涯彩虹圖中,橫向層面代表的是橫貫一生的生活廣度,縱向層面代表的是縱觀上下的生活空間,是由一組職位和角色組成。他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角色扮演和角色變換的過程,而角色的扮演和變化主要受生涯發展階段的影響。生涯彩虹圖可以很好地表示各個角色的變化,角色之間是互相作用的,某個角色上的成功能帶動其他角色的成功。隨著人的社會任務或職業生活不斷變化,角色也從一個角色進人另一個角色。但生涯彩虹理論似乎較忽略經濟、社會因素對生涯發展方向的影響,而且學習的因素與職業發展歷程的關系也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大學生使用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建議
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我們大學生在學習完這些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之后,要運用理論去幫助自己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選擇理論能夠幫助學生們從靜態角度,考慮自己的興趣、人格、能力和價值觀因素與職業的匹配問題;工作適應理論幫助學生們從動態角度,考慮個人職業生涯的成長歷程,促進自我概念和決策能力的發展;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幫助學生們從綜合角度,考慮個人與職業環境之間的適應關系等。總之,大學生要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基本內容和優缺點,較為清晰地認識自己的特性、職業的特性以及社會環境,制定出科學地職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吳啟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維創新與改革[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2(02):142-145.
[2]何國舉.試論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在職業指導中的運用[J].時代教 育,2015(11):68.
[3]李暢.職業生涯代表性理論的比較研究述評[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