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肖滿
摘要:什么是后進生?后進生就是素質發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對滯后的學生,這是就群體而言的相對概念,有后進生,那就一定要“先進生”。通常情況下最突出地表現在品行和學業成績等方面相對滯后,即所謂的“雙差生”。按照素質教育的標準,我們不應局限于品行和學業成績這兩個方面來評判一個學生后進與否。“后進生”既指素質發展相對滯后的個體,也指素質發展相對滯后的群體,因此,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面臨的不僅是個別人,還可能是一部分人。
關鍵詞:后進生;教育策略
每個學校有優生,那就一定有后進生,后進生可能在很多方面會表現出一些負能量,諸如自卑厭學,成績差,缺乏自信心,逆反心理嚴重,紀律渙散,行為習慣不良,自我期望值低,懶惰不思進取等等。他們的表現對學校、班級的影響很大,給學校、班級發展與管理帶來一定的困擾,而后進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除少數是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數后進生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失誤等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完全可以轉化的。
作為一名教師,有責任、有義務,也應該有能力幫助教育好這些后進生,使他們也能和其他學生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
以愛做底色,親近后進生,搭建好心靈溝通的橋梁。
教師就是“傳道、受業、解惑”的,就是要教書育人。我們要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以愛做底色,親近后進生,搭建好心靈溝通的橋梁,來對待后進生。
對后進生的教育與轉化,“潤物無聲,教育無痕”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象醫生對待病人要給予特別精心治療一樣,對后進生給予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尊重,以深情厚愛取得他們的愛戴,結成心靈上的聯系,使他們自覺、愉快地接受教育。
我們的學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生源比較復雜。學生的家庭環境和背景也各不相同,他們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個人習慣也完全不一樣。后進生的面比較大,面對這些活蹦亂跳、各具特色的孩子,我認為,學生不管有什么樣的家庭背景、不管他們接受過什么樣的家庭教育,作為一個老師,我都是愛他們的,我認為他們都是平等的,他們甚至是可親的,要走進他們,了解他們,幫助他們。當他們在思想上遇到困惑了,我會與他們談心,去解開他們的心結,在他們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走近他們,循循善誘,當他們和家庭產生誤會、產生隔離,我會去以慈母般的情懷,溫暖他們,關懷他們。
在學校低年級有個特殊孩子,說他特殊是因為他性格比較孤僻,很少和其他同學交流說話,學習成績也不盡人意。我想,該怎么辦呢?一個對所有外人都有戒備心理的人,我們的教育方式,做過了,學生會產生防備心理。做的不到位,他依然認為陌生人是不可以交流的。教育不是作秀,教育要減少痕跡化,我想還是循序漸進。于是,我細心觀察,從小處著手,與他接近,先牽牽他的手,和他講話,然后陪他去食堂吃飯,詢問他喜歡的事情。才開始的時候,他依然防備著我,不和我結近,甚至有的時候還故意離得遠遠的,也不和我搭腔,我問話他也不回答,只是用眼睛看著我。我知道,只要他在看,說明他開始注意我。我又和他家庭溝通,了解他在家里的一些情況,同時和家長一起探討對這種類型的孩子的教育方法。告訴他的父母要多了解他、關心他、關照他、關注他。多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情況。和他的母親談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慢慢的,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個孩子開始和我接近,愿意被我拉著手,并且以一種放松的姿態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我知道我的努力有了回報。現在看見他常常露出的笑容,以及他和同學們說話,玩耍時天真快樂的情景,我心滿意足。我知道,不管將來會怎么樣?我都應該努力的去做,這是我的職責,也是我從事教育的動力與歸宿。
我能行-----尊重和信任,努力發現閃光點,激發與喚醒后進生內心的自信基因。
很多后進生不是天生的“差”,不是樣樣都差,在他們成長和發展的世界里,好與壞是沒有截然分開的。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告訴我們,教師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機,真誠的面對孩子,注意和發現他們在壞的事情中那些好的方面,在鼓勵、寬理解中對孩子進行知行合一的教育,將教育的過程變得水到渠成、潤物無聲,是教育藝術的體現。孩子會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增長自信,不斷成長與前進的。
我會做-----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無論是老師的輔導,還是同學的幫助、家長的提醒,找到正確的修正品行和學習方法,對后進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改正一個不良的個人習慣,學會一種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對后進生都是極大地激勵。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因材施教,為后進生量身定制教育學習方法,讓他們跳一跳、再跳一跳,在循序漸進的不斷練習中獲得自信與收獲。
四、形成家校合力,齊抓共管,共同助力后進生健康成長。學校、社會、家庭要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以科學的教育理念作支撐,相互配合,積極溝通,關心后進生,借助他們在學校、家庭及社會上的全部表現,關注他們每天發生的大事小事,潛移默化地滲透教育,日積月累,便會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總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待學生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他們幼小的心靈。”是的,對待后進生,我們要“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我們的教育需要無痕,拒絕做作,拒絕形式主義,因為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融合、靈魂的對話、智慧的碰撞、生命的互動。我們堅信“教育無痕,潤物無聲”,只要我們高舉愛的大纛,用心做教育,一定會讓學生自醒自悟、觸類旁通、豁然開朗、享受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煥光.如何教育后進生[J].江西教育,2021(15):13.
[2]崔立川.做有情懷的教育——“后進生”改造記[J].大眾心理學,2021(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