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杏娥
摘要:近年來,國家教育部一直明確要求小學階段少布置書面作業,甚至不布置書面作業,與其相對立的“非書面作業”得到大家的贊同、認可,我們從內容上、形式上、類別上的多元化設計,既豐富了作業的內涵,又使課堂學習得到一個有效的延伸,使之成為學生課外學習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多元化設計 ? ?非書面作業
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越來越重視“非書面數學作業”,他們的設計五花八門,有手工作業,有口頭作業,有閱讀作業,有實踐作業等等,這些作業沒有統一的要求、靈活多變,布置作業過程中,也存在“隨手拈來”、“隨心所欲”的現象,怎樣合理布置“非書面的數學作業”呢?我們從內容的生活化,形式的多樣化,類別的多元化來談談設計“非書面數學作業”的策略。
注重內容的生活化
小學數學知識看起來相對簡單,但它的內容很豐富,既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又應用于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其他科目也存在諸多的聯系,教師要善于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生活實踐素材去設計“非書面”的數學作業,使我們的作業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1.問題生活化。小學數學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在設計“非書面作業”的內容上,我們可以多注重我們的生活實踐,從教學內容上多挖掘與生活相關的問題,使我們的數學作業來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如:小學一年在學習《人民幣》的認識后,我們可以布置學生到超市體驗一次購物的活動,學生購物過程中,將課堂所學的人民幣的認識、商品的價格、人民幣的簡單計算等知識都運用到生活中,學生通過聲臨其境來獲取真實感受,理解數學。
2.知識應用化。學習數學知識的一個方面是為了解決生活中問題,教師在設計“非書面作業”時,要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應用結合起來,將我們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3.作業綜合化。數學除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外,與其他科目也存在諸多的聯系,如體育課上算跑步的時間,科學課上材料的配制方面,美術課上圖片的比例方面都跟數學有聯系。我們在設計“非書面”的數學作業時可以整合其他各學科的知識以及學校與區域的特色資源等方面綜合設計,引導學生從數學課堂走出來,綜合各學科解決問題。
注重形式的多元化
當前,“互聯網+”模式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被廣泛應用,而“互聯網+”與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充分融合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創新設計小學數學“非書面”作業模式,我們可以從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經驗出發,結合“互聯網+”的優勢,多元化設計具有童趣性、親切性、探討性、開放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熱情者和主動者。
1.視聽賞析作業。現在網上有很多有關數學小知識的小視頻,如數學科教片、名題賞析、數學家人物的介紹、數學生活習題講析等等,很值得推薦給我們的學生觀看,教師可以結合授課的內容,提前推薦學生觀看有關的小視頻,同時創設問題情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預習新課的內容;也可以在課后布置觀看相關延伸的數學知識,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2.口頭作業。口頭作業大多數比較適合低年級的學生,這類作業主要是形式多樣的背誦、各種算理算法的表述、解決思路的梳理等,讓學生通過微信群、釘釘群、一起作業網等形式提交口頭作業,這樣來訓練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3.游戲作業。小學生都比較好玩,把“非書面作業”設計成游戲闖關練習,可以提高他們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本地區開展的巧算24點、玩撲克牌算加減法、網上的四宮格、六宮格、九宮格的數獨游戲來設計闖關的練習,以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推算能力。
4、合作作業。對于難度比較大或社會實踐性要求高的作業,需要同學間互相合作完成。如調查作業,小課題探究作業,需要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周末的時間外出調查,網上收集數據完成的作業,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又能訓練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注重類別的多元化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需要教師分層設計不同類別作業,由他們根據自己實際的學習喜好、學業的水平等方面,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從而使不同的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與進步。
1.可選擇的作業
教師可以在一節新課授課后或一個知識點授課后,設計不同的作業類型,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對自主選擇的作業有濃厚的興趣,學習的動力足,作業的質量自然就會提高,也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分層作業
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等各方面的差異去考慮,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來完成,這樣的作業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使不同的個體得到不同的收獲、進步。
“非書面作業”雖然不能代替所有的數學作業,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類別可選,深受學生的喜歡,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數學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設計上需要我們花心思:結合生活實際去設計,讓我們的數學作業更具“生活味”;結合“互聯網+”來設計,讓我們的數學作業更具趣味性;結合學生的個別差異去設計,讓我們的數學作業更具個性化。
參考文獻: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策略研究》 中國論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