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祖林
[摘要] 作為語文教科書編寫的一個重要視角,兒童視角是編者編寫意圖的重要體現。統編本初中語文教科書在各子系統的編排上都體現著兒童視角的運用,正文系統方面,包含知識系統的關聯性、序列性,選文系統的連續性、階段性,插圖系統的審美性、互現性;輔助系統方面,包含導學系統的明確性、工具性,練習系統的遞進性、靈活性。在語文教科書兒童視角的觀照下,有針對性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 兒童視角;初中語文;教科書系統;教學
一、語文教科書兒童視角的潛在命意
語文教科書作為課程標準具體化的載體,既要考慮到兒童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呈現方式,也要考慮到呈現的方式是否符合兒童的認知、興趣、能力的需求和水平。兒童視角作為語文教科書編寫的一個重要視角,是編者編寫意圖的重要體現。語文教科書的兒童視角是在“基于兒童發展、為了兒童發展”的基礎上,編寫符合兒童的認知、思維能力和特點,滿足兒童學習的需要,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并將“為了兒童”的理念滲透在教科書的各個子系統上。可以說,統編本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兒童視角符合語文教科書編寫的期待。
二、統編本初中語文教科書兒童視角的呈現
采用石歐教授對教科書系統的劃分,可以把教科書系統分為兩大類:教科書正文系統和教科書輔助系統。[1]教科書的正文系統包括知識、選文、插圖系統;輔助系統包括導學、練習系統。現就各部分的子系統展開論述。
(一)正文系統兒童視角的呈現
1.知識系統的關聯性、序列性
“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課程知識的基本價值,也是進行語文課程知識建構的基本標準。”[2]教科書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基本能力方面做了努力,突出特征在于建構了較為明晰的語文知識體系,但具體到每一篇課文“教什么”,蘊含著什么語文知識,語文教師難以確定,導致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取是零散的、不確定的,難以架構起對語文學科知識的整體認知。因此,知識系統的兒童視角設置應從兒童認知能力和特點出發,梳理學科基礎知識,力求知識編排的結構化、序列化,幫助學生建構起該學科的知識圖式。
統編本初中語文教科書在語文知識編排的序列化、關聯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在編寫上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包括“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在語文知識編排上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3]。“語文要素”在單元導語部分有所提示,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要求把握好朗讀重音、停連的初步朗讀能力;單元二則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繼續朗讀,著重關注朗讀語氣、節奏的變化。此外,不同冊教科書的銜接與編排也體現著知識系統的兒童視角。七年級強調一般性的知識獲得和能力培養,關注具有普遍意義的閱讀方法、策略;八、九年級則以文體閱讀為核心,力求培養學生某一類文體的閱讀能力。可以發現,教科書知識系統的編排遵循兒童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重視知識編排的關聯性和序列性,有助于教師把握知識要點,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
2.選文系統的連續性、階段性
選文作為語文教科書的主體內容,具有“示例、憑借和信息傳遞作用”[4],而后形成了自身獨立的系統,這是語文教科書的鮮明特點。課程標準要求“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教科書的選文設置除了要考慮到文本自身,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內在心理邏輯和學習特征,“兒童視角”所建構的選文系統無疑為教科書注入了新的文化類別。
統編本初中語文教科書選文系統的兒童視角主要體現在兒童視角小說文本的選入。該類文本“讓兒童充當敘述者,以其思維方式、敘事結構及語言句式去觀察和詮釋成人世界,營造了整部小說的情感風貌”[5]。兒童視角小說的選入突出了初中生學習的連續性和階段性。一方面,學生在小學階段已接觸過敘事類的兒童文學作品,教科書編者正是基于學習者已有的閱讀能力,選入的小說文本無論是在故事內容還是情感風貌的呈現上,都符合初中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兒童視角小說文本以兒童的思維、眼光審視成人的世界,建構起兒童與成人不同的兩套敘事話語系統。相較于小學階段單一兒童視角的展現,這就需要學生透過兒童的眼光,挖掘成年人的寫作意圖,整體的學習要求更高,有一定的難度。可見,教科書兒童視角文本的選入考慮到了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和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文本學習要求,體現了選文學習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3.插圖系統的審美性、互現性
“教科書是傳達知識的載體,教科書插圖是傳遞知識的重要視覺符號。”[6]插圖作為教科書的“第二語言”,其本身就是學習者的閱讀對象,也是課文獨特意義的表達方式,旨在豐富文字的內涵和意蘊、拓寬文字的表現空間。插圖系統的兒童視角主要表現為整體編排的審美性和圖文互現性,意在平衡圖文之間的“鏡像”關系,增強教科書文本的視覺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符合學生的審美情趣。
統編本初中語文教科書插圖系統的兒童視角重在表現圖文關系的互現。首先,教科書編者利用了豐富的圖文關系類型,按照不同文本體式發揮了插圖疊加的功能,平衡了圖文之間的“鏡像”關系,內容契合度高。如七年級上冊《次北固山下》中插圖對應一幅中國古典的寫意山水畫,貼合詩文的文本特質,描繪的場景較準確地傳達了文本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拓寬了詩文的表現空間,給學生更多的“留白”空間發揮想象。其次,在插圖數量和內容方面都考慮到了初中學生特點。教科書編者在七年級教科書安排了較多插圖,篇目較大、位置顯眼,并多采用趣味、色彩豐富的插圖,旨在通過較強烈的視覺刺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照顧到多數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能力。隨著學生閱讀、視覺—空間、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八、九年級安排的插圖數量和大小隨之遞減,插圖內容也由具象化轉為抽象、夸張變形轉為寫實,以順應學生實際的學習發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