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洋洋
2019—2020春季學期,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了嚴重干擾。但是,挑戰與機遇并存,早在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強調指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1],將“金課”首次寫入了教育部文件中。“金課”的提出,凸顯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等在特定背景的催化下,加速了登上歷史舞臺的腳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由于實踐性強,受到場地、器材的限制,線上教學僅停留在基礎理論和運動專項技術教學上[2],如何利用線上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打造“金課”,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檢驗。本研究結合疫情背景,以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為例,通過影響大學生學習效果的客觀因素分析、教學行為的應然狀態分析、教學效果分析三方面,進行民辦高校線上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效果調查,以期為體育課程的線上教學、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以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為例,對疫情期間民辦高校線上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效果進行研究,對大一、大二學生隨機抽取203人次發放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四部分:(1)學生個人基本情況調查:主要包括年級、性別、籍貫、專業等基本情況;(2)學生線上學習使用工具及愿景調查;(3)教學行為及教學活動調查:主要包括課前準備情況、課程實施情況、課程評價制度;(4)教學效果調查: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
2.3.1 問卷信度檢驗
本文共設計了25個有關學生對于教學效果的態度題目,使用了5級李克特(Likert)量表的形式,采用折半信度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通過對25項題目進行分析,折半分成兩部分時,兩部分的分析項數量并不相等,因而使用了不等長折半系數(Spearman-Brown系數)進行信度質量判斷。Spearman-Brown折半信度系數值為0.981,大于0.9,因而說明研究數據信度質量很高。綜上所述,研究數據折半信度系數值高于0.9,說明數據信度質量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2.3.2 問卷效度檢驗
在高校中選取了6名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發放填寫《專家效度檢驗問卷》,以檢測問卷的內容是否能反映要調查的內容。如表1所示,從專家評價的結果可以看出,此調查問卷具備進行本研究調查的有效性。

表1 專家效度檢驗表
本研究回收有效問卷203人次,答卷來源如如圖1所示,其中,城鎮學生180名,占總人數的88.67%,農村學生23名,占總人數的11.33%。受調查學生的年級分布情況:大一學生104人,占總調查人數51.23%,男生18名,占17.31%,女生86名,占82.69%。大二學生99人,占總調查人數48.77%,男生22名,占22.22%,女生77名,占77.78%。受調查學生的專業分布情況:文史類專業人數為91人,占44.83%;經管類專業人數為46人,占22.66%;其他類專業人數為45人,占22.17%;藝術類專業人數為21人,占10.34%。

圖一 答卷學生來源分析圖
線上教學需要借助工具來實現,為了了解大學生網課使用工具情況,我們通過將城鎮與農村學生在此問題上的選擇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P=0.012,且P<0.05,說明城鄉學生在網課使用工具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同時,我們通過表2可知,大一、大二學生在網課使用工具的選擇上,P=0.549,且P>0.05,說明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年級的不同對于此問題不存在影響。

表2 城鄉學生網課使用工具情況分析表
在此問題上,選擇“手提電腦”的學生有72人,占總人數的35.47%,其中城鎮學生有64名,農村學生8名,居第一位;選擇“手機”的學生有69人,占總人數的33.99%,其中城鎮學生有61名,農村學生8名,居第二位;選擇“臺式電腦”的學生有36人,占總人數的17.73%,其中城鎮學生有32名,農村學生4名,居第三位;選擇“ipad等平板電腦”的學生有25人,占總人數的12.32%,其中城鎮學生有23名,農村學生2名,居第四位;選擇“其他”的學生有1人,占總人數的0.49%,其中城鎮學生0名,農村學生1名,居第五位。

表3 不同年級學生網課使用工具情況分析表
資源和媒體操作是課程實施的先決條件,是教師準備投入的核心變量;練習與指導、講授以及反饋與評價是教師認知投入的核心變量,決定整個課堂的學習成效;激勵與課堂管理是教師在課堂上情感投入的集中體現[3]。在教師行為方面,將從課前準備情況、課程實施情況、課程評價制度三方面進行分析。
3.2.1 課前準備情況分析
在課前準備方面,我們將學科專業知識、信息化素養、教學資源、教學安排這四項作為考核指標,結果如下:
(1)在“教師有明確且合理的課程目標、要求和教學計劃”“教師能夠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具開放性、靈活性的教學資源”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102人,占總人數的50.25%,并列第一位。
(2)在“教師在線教學信息化素養(圖片、視頻、錄屏軟件操作處理等網絡知識運用)很高”“教師有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對運動技術的傳授有一定的理解”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100人,占總人數的49.26%,并列第二位。
3.2.2 課程實施情況分析
在課程實施方面,我們將師生互動行為中的鼓勵、指導和課堂管理中的團隊合作作為考核指標,結果如下:
(1)在“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表觀點、提出問題,并給予有效的指導”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7人,占總人數的47.78%,居第一位。
(2)在“教師能夠鼓勵學生開展小組任務等團隊合作學習,促進學生間互助與合作”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5人,占總人數的46.8%,居第二位。
3.2.3 課程評價制度分析
在“教師線上教學考核與評價制度合理”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8人,占總人數的48.28%;選擇“認同”的學生有71人,占總人數的34.98%;選擇“一般”的學生有31人,占總人數的15.27%;選擇“不認同”的學生有1人,占總人數的0.49%;選擇“完全不認同”的學生有2人,占總人數的0.99%。
三維目標是學生體育學習整合價值的體現,知識與技能是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與知識,過程與方法是學生體驗技能學習和掌握其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蘊含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之中[4]。對于三維目標引領下的體育教學,為了檢驗課堂教學效果,也必須通過三維目標的具體操作與反饋來實現。
3.3.1 知識與技能
在知識與技能方面,我們將增強體質、掌握運動技能、提高運動能力以及課堂密度的體現作為考核指標,結果如下:
(1)在“學習該課程可以增強我的體質,使我更健康”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2人,占總人數的45.32%,居第一位。
(2)在“該課程的線上教學活動幫助我掌握運動技能,提升了身體素質”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1人,占總人數的44.83%,居第二位。
(3)在“學習該課程可以提高自身的運動能力”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0人,占總人數的44.33%,居第三位。
(4)在“每次線上公共體育課學習或練習我都會出很多汗”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70人,占總人數的34.48%,居第四位。
(5)在“每次線上公共體育課結束后我都覺得很累”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65人,占總人數的32.02%,居第五位。
3.3.2 過程與方法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我們將自主學習、自我評價、自我鍛煉以及課堂注意力集中度作為考核指標,結果如下:
(1)在“學習該課程可以提高我自主學習的能力”“我能夠圍繞該課程的學習內容有計劃地安排課后練習時間”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3人,占總人數的45.81%,并列第一位。
(2)在“我能夠評價自己在學習該課程時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我能夠及時復習鞏固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發現問題并主動在線與教師溝通”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1人,占總人數的44.83%,并列第二位。
(3)在“該課程的線上教學活動幫助我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學會了自主鍛煉的方法”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0人,占總人數的44.33%,居第三位。
(4)在“我能夠在線上學習該課程時集中注意力”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87人,占總人數的42.86%,居第四位。
3.3.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我們將思想道德修養、用于展示、自我肯定以及主動思考作為考核指標,結果如下:
(1)在“該課程的線上教學活動幫助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3人,占總人數的45.81%,居第一位。
(2)在“我能夠在線上課程中積極展示自己”“我能夠積極主動參與該課程的線上教學,積極與教師、同學互動、交流”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90人,占總人數的44.33%,并列第二位。
(3)在“我能夠在學習該課程過程中主動思考,積極提出自己的觀點”“該課程的線上教學活動提升了我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88人,占總人數的43.35%,并列第三位。
(4)在“學習該課程可以讓我更加自信”問題上,選擇“非常認同”的學生有87人,占總人數的42.86%,居第四位。
1.線上教學硬件選擇存在區域性差異
從前面分析數據可知,城鄉學生在網課使用工具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但不同年級學生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伴隨著“金課”的提出,網課使用工具變得越來越普及,從手機、平板電腦到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等電子產品,功能開發也在逐漸升級,從而可供學生選擇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在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選擇“手提電腦”的學生比例最高,居第一位。考慮到使用場所、易攜帶、易操作、價格等多種因素,調查學生來自13個不同的省份,表明目前的線上教學硬件選擇雖然存在區域性差異,但是基本滿足了不同區域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2.線上教學中課程實施與評價環節亟待完善
從前面分析數據可知,學生滿意度排名依次是:(1)課前準備情況;(2)課程評價制度;(3)課程實施情況。表明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計劃、信息化素養、專業知識、教學資源滿意度較高,與此同時,在激勵與課堂管理、教學考核與評價制度兩方面還存在些許不足,教師需將課前準備工作體現在實際課堂中,并且應注重師生互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除去“一般”“不認同”等中立、反對態度,教師具體教學行為的滿意度在80%以上,表明線上教學取得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可。
3.線上教學中三維目標達成情況各有側重
從前面分析數據可知,學生滿意度排名依次是:(1)過程與方法;(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知識與技能。表明在知識與技能的講授過程中,出現了師生認知不同步現象。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學習該課程可以提高我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圍繞該課程的學習內容有計劃地安排課后練習時間”滿意度最高,并列第一;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提升思想道德素質”滿意度最高,居第一位;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中,“可以增強我的體質,使我更健康”滿意度最高,居第一位。表明線上教學中,三維目標的完成情況呈現良好狀態。
1.轉變教師角色定位,充分利用教學軟件
教師的專業知識、課程資源、教學計劃、信息化素養等一系列課前準備工作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未能完全轉化成學生掌握的知識。在線上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角色定位,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陪伴者,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利用分組、討論、合作、展示等措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2.增加師生互動行為,促進課堂情感交流
受到上課環境、空間、距離等限制,部分教師采用了錄播的形式,減少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與此同時,如若未開攝像頭,教師也無法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建議教師采用錄播+直播的方式,營造真實的課堂氛圍,多采用提問、聆聽、交流等形式,除此之外,可規定時間進行線上答疑活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3.注重健康知識教育,養成終身鍛煉習慣
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階段都有相對應的規定體育理論課時,到了大學階段,體育實踐課程占了主要時間,部分學校有設置體育理論考試,對學生的健康知識情況進行檢查。但是,大學階段是脫離了家長、教師監督,自由時間較多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對學生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個人鍛煉方法傳授顯得尤為重要。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品行為才能為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體來看,民辦高校公共體育線上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許多不足。在后疫情時代,以“金課”為代表的一系列混合式教學逐漸為學生接受,但如何克服空間限制,增強教師課堂管理能力,增加師生情感交流,提高學生個人鍛煉意愿,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