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夏界 胡曉英


摘? 要:目的? 在社區產后訪視中推行乳房保健、子宮按摩及產后康復操等中醫適宜技術,觀察其對產后康復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南方醫科大學附屬龍華人民醫院收治的600例產婦,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30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訪視(母嬰生命體征監測,傷口處理,飲食、心理、運動、原有疾病的健康指導),干預組在常規訪視基礎上給予乳房保健、子宮按摩和產后康復操等中醫適宜技術,對兩組乳房健康問題、子宮復舊情況及惡露持續時間等指標進行比較。結果? 干預1周后,干預組乳房健康問題明顯改善,新增發病人數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周后,干預組子宮復舊不良人數少于對照組,惡露持續時間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社區產后訪視中推行中醫適宜技術能有效防治乳房健康問題,促進子宮復舊,縮短惡露排出時間,有效促進產后康復。
關鍵詞:中醫適宜技術;產后訪視;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R71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0-0186-03
深圳市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已20年,婦女保健是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包之一,通過訪談龍華片區各產后訪視工作人員,初步了解到近2年產婦產后2周內發生產后缺乳、乳腺管堵塞、乳腺炎等乳房健康問題以及產后子宮復舊不良的發生率較高。二孩政策放開后,此現象有逐年升高的趨勢,而這些問題現代醫學均無規范有效的防治方法[1]。傳統的中醫藥對產后的調理有著獨特的優勢,其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已越來越受到居民的認可。近幾年,社康中心中醫師在接診過程中遇到不少因產后健康問題就診的患者,對產后康復做過積極的探索和治療,發現中醫綜合療法對產后康復有著確切的療效。社康中心率先將中醫適宜技術與產后訪視工作相融合,在產后訪視的過程中,推行乳房保健、子宮按摩和產后康復操,同時增強產婦的健康管理意識和提升自我保健技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南方醫科大學附屬龍華人民醫院收治的600例產婦,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300例。該研究已通過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1.52±4.27)歲;生產方式:剖宮產104例,順產196例。干預組年齡20~44歲,平均年齡(31.27±4.04)歲;生產方式:剖宮產115例,順產18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和生產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18~49歲產婦;產婦本人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有出血性疾病;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受損者;有精神問題不能配合者。
1.3? 方法
對照組從產后1周開始給予常規產后訪視內容,具體為:母嬰生命體征監測,傷口處理,飲食、心理、運動、原有疾病的健康指導,1次/周,到產褥期結束(產后42 d)。
干預組從產后1周開始在對照組基礎上推行乳房保健、子宮按摩、產后康復操等中醫適宜技術,并培訓產婦及陪護人員1名,操作2次/d,直到產褥期結束(產后42 d)。具體操作方法為:(1)乳房保健:局部按摩+穴位點穴。局部按摩具體方法為。揉法:用食指、中指的指腹按揉乳房(如有硬結重點按揉,直到硬結變軟或消散),方向為從外上象限到內上象限,由乳根向乳頭的方向。推法:用食指、中指指腹從乳根往乳頭方向緩慢推進。穴位點穴法: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點按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期門、少澤穴各200次。(2)子宮按摩:手搓熱后雙手疊加放置在下腹部(能觸摸到宮底更佳),以適當的壓力按壓腹部進行腹部打圈按摩,以15次/min左右的頻率進行操作5 min,然后點按子宮、關元、中極、三陰交穴各200次。(3)產后康復操:產后第10天開始腿部運動:平躺,將右腳盡量抬高,腳尖用力伸直,膝蓋伸直不可彎曲,然后將腿慢慢放下,完全靠腹肌力量,雙手不要用力。同樣地抬高左腳,兩腿并舉,慢慢增加高度,依身體狀況,增加次數。產后15 d可行產道收縮運動:微微張開雙腿,腳跟縮后,膝蓋面直角,臀部離地,全身只以腳跟與肩部支持,再由此姿勢將兩膝蓋靠攏,同時緊縮腹部肌肉,如同制止大便排泄之操作。膝胸臥式:俯臥地上,雙膝彎曲,臀部高起,胸部貼地面,雙腳分開與肩同寬,保持此姿勢2~5 min,早晚各1次。仰臥起坐:不用枕頭仰臥,雙手放于胸前,舉起頭部和肩部,僅僅高于床面,依身體狀況增加次數。 1.4? 觀察指標
(1)在產后1周(第1次產后訪視時)統計乳房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在產后2周(第2次產后訪視時)比較兩組乳房原有健康問題的改善率、乳房健康問題的新增發病率(干預前未出現乳房健康問題,干預1周后新發病的產婦占比)。(2)子宮復舊不良的發生率(產后2周,腹部觸診可在下腹部觸及子宮底即為復舊不良)。(3)惡露持續時間。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兩組乳房健康問題比較
產后1周,對照組(發生乳房健康問題84例,發病率28.00%,干預組發生乳房健康問題76例,發病率25.30%,干預前,兩組乳房健康問題發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45,P>0.05)。
2.2? 干預后兩組乳房健康問題改善情況比較
干預1周后,干預組原有乳房健康問題76例,72例明顯改善,改善率94.74%;對照組84例,42例明顯改善,改善率5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980,P<0.05)。見表1。
2.3? 干預后兩組乳房健康問題新增發病率比較
干預1周后,干預組乳房健康問題新發病例5例,新增發病率為2.23%;對照組新發病例28例,新增發病率為12.97%,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250,P<0.05)。見表2。
2.4? 產后2周子宮復舊情況、惡露持續時間比較
產后2周干預組子宮復舊不良為3例,發病率1.00%;對照組為25例,發病率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惡露持續時間為(20.75±3.23)d,短于對照組的(22.75±3.8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發現,產后缺乳、乳汁淤積等乳房健康問題多發生在產后2周內,此時期是產婦建立泌乳機制的關鍵時期,所以早期干預,降低乳房健康問題的發生率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有不少研究者對產后乳房健康問題的處理做過積極的探索,發現中醫綜合療法有確切的療效。有研究表明,在相關經絡上選取穴位按摩可有效促進缺乳產婦乳汁分泌,減輕其漲奶的程度[2]。另有研究發現乳房按摩能促進產后泌乳量,提高喂養成功率,減少乳頭皸裂、乳房脹痛和產后出血的發生[3]。王菊華[4]發現對住院產婦進行中醫疏松式乳房按摩能降低哺乳期乳腺疾病,延長母乳喂養時間。傳統中醫認為與乳房密切相關的經絡包括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和沖任脈,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我們選取了相關經絡穴位進行按摩,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行氣活血的作用。本研究發現,乳房按摩能明顯改善乳房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乳汁分泌,減少乳房脹痛、乳腺淤積及乳腺炎的發病率,母乳喂養質量明顯提高。
子宮按摩通過均勻、有節律地按摩產婦的子宮可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循經按壓穴位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惡露排出。產后康復操通過有針對性的會陰收縮運動和盆底肌肉功能鍛煉,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環,修復肌肉及筋膜損傷,使產婦盡快恢復到孕前狀態。研究發現,通過對產婦進行子宮按摩,可增大泌乳量,同時能有效預防子宮產后出血[5]。時惠霞等人[6]通過對產婦進行產后康復操的訓練,發現產后康復操有助于子宮復舊、盆底肌肉恢復以及促進惡露排出。本研究發現,實行子宮按摩及產后康復操能明顯促進子宮復舊,縮短惡露排出時間,患者的生活質量、精神、情緒、睡眠和心理狀態均有明顯改善,產婦有較好的獲得感。
提高產婦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對產后康復至關重要。本項目對納入干預組的產婦及陪人進行健康宣教,并培訓產婦及陪護人員1名,既提升了產婦的健康管理能力,又確保操作規范性和連續性,實現醫患雙贏。
綜上所述,中醫適宜技術能防治產后乳房健康問題,促進子宮復舊,縮短惡露排出時間,有效促進產后康復。本研究同時也是將中醫適宜技術與產后訪視工作相融合工作方法的嘗試,證明是可行、有效的。
參考文獻
[1]王紅.產后缺乳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9,6(13):20-21.
[2]朱云飛,劉玉玲,全小明.穴位按摩在產后缺乳產婦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針灸,2018,38(1):33-37.
[3]劉新榮.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對產后乳汁分泌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7):102-103.
[4]王菊華.哺乳期中醫乳房按摩對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的效果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3):582-583.
[5]張紅梅.產后子宮按摩對產婦泌乳和預防子宮產后出血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5):114-116.
[6]時惠霞,丁亞艷,李曉敏.產后康復操對產婦子宮復舊、肌肉恢復及惡露排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