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輝



摘 要:高三一輪復習課設計,課前安排自主復習,類比歸納整理,符號表征;科學與人文結合,創設情境;課中評價,引進激勵機制;探討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實驗,交流分享反思;應用解決生產生活化工問題。通過學習,可以建立基于物質類別、元素價態、檢驗和制備物質的認知模型,發展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社會價值的認識水平,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人文與科學;生生評價;構建網絡;符號表征;實驗探究;關注應用。
一、問題提出
《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化學)》近日頒布,明確考核目標與要求:選拔具有學習潛能和創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測試為主導,測試考生所必需的知識、關鍵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基礎上,全面檢測考生的化學科學素養。一輪復習擔負著強化基礎知識,提升基本能力的雙重使命。本文將以“鐵和鐵的重要化合物”一輪復習課的設計,探討圍繞夯實雙基、培養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高效一輪復習課模式。
二、理論基礎
(一)科學與人文結合,創設情境
科學與文學,一個重在發現,一個重在創造,二者不斷交融,互相促進,任何一方都能幫助另一方獲得更好的發展。文學關注人,科學關注自然界,楊振寧還從審美的角度看到了科學發現和文學寫作之間的相似性——“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顯現自己的結構之美、表述之美、思想之美。”在許多科學家看來,審美準則同樣是科學的最高準則,莫言則談道:“科學和文學雖然探索的方式不同,但從本質上講都在探尋真理和秩序,洞察宇宙和人心的奧秘。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與科學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尋真理。”人既有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又有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的人文底蘊。化學是理性的,文學是浪漫的,以學生為主體,在蘊含化學的優美詩句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實現人文與科學的融合,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同步提高。建構主義學習流派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力圖在更接近實際的情境學習中,一個人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建構新知識,賦予新知識個人理解的意義。
(二)生生評價
生生評價是指在一定教育價值觀指導下,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素質、情感態度等的發展過程和狀況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美國心理學教授霍德華和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主張運用評價發現學生的優勢,使多種多樣的評價活動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積極向上的平臺,使每個學生從評價中獲得激勵,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充滿自信,最大可能地實現自身價值。課標下的評價體系是對所存在的問題反思、分析、改進,共同尋求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即發展性。課標要求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化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生生評價做到公正、合理、科學,教師注意引導和監督。
(三)構建網絡與符號表征
復習課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對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回顧整理,進一步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構建起系統有效的知識結構體系,形成一張知識網絡圖。回顧知識,理清知識脈絡,用圖表表示知識間的聯系,學會整理復習的方法,加強理解,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從不同類物質之間建立相互聯系,從事物的具體背景中抽出一般規律,并用化學符號和化學語言予以表征。培養從特殊到一般的邏輯思維能力,構建知識網絡,整合資源,把握本質。
化學符號是用于微觀表達的特殊符號,不僅能夠科學地顯現物質的宏觀組成,而且能夠簡明地表達化學規律,學生不僅要學習語言符號,還要明白語言符號表示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用語言符號完整認識物質世界,準確地表示宏觀物質和事實經驗、微觀的結構組成和原理及豐富的化學變化。并且用這些符號作為思維的工具和媒介進行一系列的化學符號思維活動方式,即用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達到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的要求。
(四)實驗探究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能依據探究目的設計并優化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操作,能對觀察記錄的實驗信息進行加工并獲得結論;能和同學交流實驗探究的成果,提出進一步探究或改進的設想;能尊重事實和證據,破除迷信,反對偽科學;養成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實驗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有利于激發興趣,引導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實驗基本技能,培養創新思維,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通過設計、動手及反思實驗,探究發展學生的探索能力、動手能力、創造意識、創新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五)關注應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增強探究物質性質和變化的興趣,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認識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開發的重要性,具有“綠色化學”觀念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能較深刻地理解化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能運用已有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化學過程對自然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權衡利弊,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參與有關化學問題的社會決策。
三、教學與評價目標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提供課前預習,學生通過對比、歸納、構建網絡等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培養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通過對Fe3+和Fe2+混合溶液檢驗,體驗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并初步形成基于元素價態對物質性質進行預測和檢驗的認識模型。
3.通過感受生產、生活中鐵元素的應用過程,感受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贊同化學使生活更美好的觀點。
4.通過將鐵元素應用的知識美好詩文的編輯,培養優雅情操。
(二)評價目標
1.通過展示學生作品,交流分享培養評價能力并能引進良性激勵機制。
2.通過對Fe3+和Fe2+混合溶液檢驗的實驗設計方案的交流與點評,診斷并發展學生物質性質的實驗探究設計的水平。
3.通過鐵和鐵的化合物應用活動探究過程,診斷并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及其對化學價值的認識水平。
四、教學重點
(一)構建鐵及其化合物知識網絡圖,掌握過渡金屬元素性質特點。
(二)Fe3+和Fe2+混合溶液檢驗的實驗設計方案。
(三)鐵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五、教學難點
Fe3+和Fe2+混合溶液檢驗的實驗設計方案。
六、教學與評價思路
七、教學流程
教學環節教師問題線學生活動線
八、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
教學環節(二)交流分享課前自學
教學環節(三)活動探究1
教學環節(四)活動探究2
教學環節(五)活動探究3
參考文獻
[1]《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化學》.
[2]《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3]徐曉君.《讓化學與文學比翼雙飛》記《化學與文學》選修課程開發、實踐與反思.
[4]《多元智能理論》美國心理學教授霍德華和加德納.
[5]林鴻鶴.《淺談生生互評》中國知網.
[6]《高中如何構建知識網絡圖?》知乎.
[7]《淺談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