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向榮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基于教育云平臺的高中數學核心素養提升策略,并主要依據當代高中數學課標需求,首先介紹了基于云平臺高中數學核心素養提升的意義,其次又從云平臺提供的動態學習模式出發,利用APP軟件來進行學生思維的開發,利用云平臺的彈幕功能對學生學習效果提升,通過BYOD的課后合作與自主學習這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而更好地增強云平臺對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效果,同時為以后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研究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質的策略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智能化個人數字終端以及教育云平臺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教育云平臺有著獨特的教學優勢,不僅能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給學生,還可以使學習內容更加直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在線交流,對問題的探究意識增強。《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提出了要努力去為每一位同學提供終身學習的信息化環節以及個性化學習服務。目前已經有多種個性化學習的云平臺服務,比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和STEM教育,基于這些新興平臺的優勢,在傳統教學課堂環境上以及教育云平臺的電子書包教學,使得傳統的教學方式被突破,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突出,課堂效果得到了提升。
教育核心素養的定義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其綜合能力和素質,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識,而且需要學生深刻了解知識,更好地去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育云平臺提供的各種各樣的方式,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APP軟件來實現學生的移動學習,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一、借助云平臺提升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提高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效果
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因為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學習壓力很大,這就造成了在教學的時候,學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課堂學習,而且許多教師希望通過學生做更多的習題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無法使學生真正提高對知識理解的能力對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常常不能很好地建立,也限制了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效果,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作用。云平臺的出現有效緩解了以上情況。云平臺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效果加以診斷,交互教育得以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云平臺也可以在課堂實踐中通過在線授課的方式得到利用,教師可以更好地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讓學生更容易進入探究式的學習模式中,同時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教師的害怕程度得到緩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二)有利于學生學習信心的建立
高中數學的教學內容相對于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來說,難度提升了很多,學生就需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效果。比如:解析幾何的學習內容就有一定難度,比較難以理解和應用,學生學習的時候會覺得有些困難,可能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和厭倦的情緒,從而對教學過程產生阻礙。云平臺的應用可以讓教師通過微課的形式把知識教授給學生,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靈活,在視頻中可以多加入圖像和表格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習的內容,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云平臺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看到更多的函數圖像,甚至可以自主地去繪制函數圖像,這就提升了學生對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信心。
二、基于教育云平臺提升高中數學核心素質的策略
(一)基于云平臺的動態學習模式
教師在教授高中數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教學軟件更加直觀地將所教授的知識展示給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和優美的場景以及動感的影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也可以再配上音樂,使學生得到視覺和聽覺的共同的刺激,提升在云平臺上學習體驗。傳統的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容易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注意力可能無法長時間集中在課堂學習上,對所學內容很容易就失去了興趣,但是通過云平臺提供的動態的學習模式為學生構建了虛擬的學習形式,學生很容易沉浸其中,融入高中數學的學習中,從而提升學生對高中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教師可以在云平臺中將知識層層分級,逐層深入,學生掌握知識點是通過每一層的學習實現,最后一個全面的知識網絡就會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云平臺的功能眾多,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給教師和學生,提升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和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更多對知識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學生不僅能更好地學習書本上的內容,還可以了解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拓展知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都可以得到極大提升。在云平臺的教學過程中,不再是教師主宰整個教學,而是學生也可以充分參與其中,教師和學生能更好地交流,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變得更高。
相關的案例比如:在蘇教版的“空間幾何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教育云平臺,在多媒體上為學生直觀地展示立體幾何的知識,讓學生完整看到幾何體的放大、縮小和旋轉等變換,學生的空間立體感得以增強,對知識的理解也得到了幫助,教師的高中數學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
相關的案例還有“等比數列求和”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云平臺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結合的方法,利用生動的動畫,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通過國王對象棋發明者進行獎勵這個故事,讓學生對等比數列前n項的和理解得更加生動形象,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所學的內容,提高學生對高中數學的學習興趣,整個教學過程達到了更好的效果,有了更好的教學氛圍。
(二)基于云平臺的彈幕學習功能
很多數學定義都是根據歷史為主,基于數學理解,理性分析和研究數學事物,用客觀的態度去評判數學內容,這是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態度和情感的培養,揭示并分析數學的概念和表象,解釋并研究數學概念。云平臺的彈幕功能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數學概念和內容和展示,同時通過在云平臺上上傳資料和作業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高中數學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學生不再依靠教師對概念的分析和講述,而是通過云平臺去看到各種生活事物動態化從而對概念進行理解,生動有趣的動畫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提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沉浸感。如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對相關的生活實物進行剖析,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例子有了數學方面的理解,就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概念的理解達到一個更高的程度,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也可以得到強化。
相關的案例比如:蘇教版“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學習過程中,學生看到教師通過彈幕功能展示的概念,聽到教師對生活中事物的例子進行分析和講解,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線上的反映來了解學生的課上學習情況,然后通過云平臺發布有關資料,布置合適的作業,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在課后得到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云平臺彈幕功能得到充分發揮,高中數學的教學效果得到加強,這可以使高中數學教學整體的質量得到提高,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也提供了幫助。
(三)APP軟件對學生思維開發的幫助
云平臺中有種類眾多的軟件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要尤其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建立QQ群和微信群來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在學習過程中更有效地使用各種軟件。學生如果有聽課遺漏的知識點、不理解的概念以及疑惑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微信群或QQ群等社交軟件來對教師進行及時的詢問,也可以把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微信群或QQ群表達出來,對一些有難度的數學題也可以通過這些社交軟件來與同學和教師進行交流討論。有的學生也可以對解題過程進行錄制并發到群里,分享給大家,教師在群里進行反饋,對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進行表揚或者嘉獎,點評不同的解題方式。通過云平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核心素質得到培養,讓學生對高中數學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建立對高中數學學習的信心,提高了學生對高中數學學習的興趣,鍛煉了學生高中數學有關的思維方式,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在各種社交軟件上踴躍發言展示自己。
相關的案例有“兩角和差的正切和角公式應用”教學,教師通過微信群來傳送學習資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調動了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課下的時間可以繼續學習高中數學內容,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了增強,思維得到了啟發。學生在學習兩角和差的正切公式的過程中,能更加系統地掌握知識,增長了學習經驗,課堂教學成效得到了強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技巧。
(四)基于BYOD的課后合作與自主學習
BYOD把個性化的內容加載到設備上,教師把高中數學教學的資料上傳,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自己決定時間和地點來進行對高中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隨時可以看到教學課件和視頻,隨時可以查閱學習資料,還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電子錯題本,使學習更加高效、簡單、便捷。教師還可以布置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課后作業,拓展相關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在線上進行高中數學知識點的討論和探索。教師也可以進行線上考核,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試卷,通過系統來對試卷進行批閱,更加迅速便捷,學生能更快地知道自己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和不足的地方,教師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普遍覺得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和不容易掌握的數學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著重講解。
參考文獻
[1]大衛·蘇澤.教育與腦神經科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周逸清.問卷星平臺助力隨堂測驗[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6):17-18.
[3]加涅·韋杰,戈勒斯·凱勒.教學設計原理[M].第五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王佑美.網絡環境中學生反思性思維層次評估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3):42-45.
[5]徐錦霞,錢小龍.基于體驗學習理論的MOOCs教學系統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4(9):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