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新課標的目標就是要全面提升學生的各項素質,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了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教師需要不斷對現有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有效地將人文教育融入其中。初中作為學生正式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開始,是學生培養思維品質、提高學生人格素養的重要時期,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十分重要。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教育;滲透途徑
在整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的教學模式不再是“填鴨式”教學。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只能單一地提高學生的成績,而且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也沒有太大的作用,初中作為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各項綜合素質培養的關鍵,因此,合理滲透人文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項很艱巨的任務,所以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學習優秀教育方式,不斷地充實自己,與學生共同進步,幫助學生擁有更好的學習狀態。
1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教師片面地認為智力教育比人文教育更重要,往往對人文教育有所忽略。現如今,學生的智力水平明顯提高,但在道德、情感、品質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缺失,他們不知該如何尊重別人、幫助別人,更不懂如何去愛人、做人等,種種表現讓人感到擔憂和后怕。另外,應試教育觀在教師的腦海里已根深蒂固。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只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將精力放在如何讓學生在考試中拿高分上,而學生往往把考試的分數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致使學生為了所謂的“標準答案”而盲目地學習,從而抑制了學生作為語言使用者的創造和體會人文價值的思想。
2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合理滲透途徑
2.1借助多媒體技術,使學生的心靈直觀地感受到美
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經常和單調的文字打交道,長此以往,學生越來越感覺到語文學習枯燥乏味。而現如今是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直觀生動地將教學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初中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與激情,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美的啟迪。例如,教師在講述《紫藤蘿瀑布》時,教師可先進行語言引導:“同學們,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花、鳥、魚、蟲(此過程中教師可將相關的圖片隨自己的話語一一播放出來),其中的哪種最能引發你的聯想呢?”
學生甲:“我喜歡花朵,因為它能散發出各種各樣的香味,讓我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
教師:“的確,生活中只要用心感受,像本文的作者那樣,用第三只眼去細心觀察、認真感受,那生活中所有的美好事物都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想象與啟迪,那這節課,我們就去參觀一條紫色的瀑布。”
之后,教師可將有關紫藤蘿的景物或片段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出來,便于初中生從視覺上初步對紫藤蘿產生認識,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瀑布”的壯觀場面,為進一步開展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在課文講解時,教師再把不同時期的紫藤蘿花利用多媒體進行比對演示,使學生加深對紫藤蘿的特征的印象的同時,感受到其各種姿態的美,進而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2.2借助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傳遞情感,塑造完整性格
語文課堂不僅要傳遞知識,還要將其中蘊含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在課文學習完后,學生可能會對這篇課文對自己還有哪些用處不了解,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以此讓學生讀懂文章的真實意圖。例如,在學習《背影》時,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作者對父親的情感所產生的變化上,卻沒有體會到自己與父母之間也會產生類似這樣的情感。這時教師就可借助自身對生活的理解,引領學生通過回想與父母之間相處的種種畫面,仔細回味那種樸素、簡潔語言下包含的豐富情感,讓學生更懂得親情的可貴,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下去。之后,教師為學生可布置任務,以“我想對××說”為題寫一篇作文,將一些刻骨銘心的事(欺騙、誤解、隱瞞)以書信的方式表達出來,可寫給父母、好友、教師或同學,使學生從內心身處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來自各個方面對自己的關愛,在接受這些關愛的同時,要善于理解他人,還要以實際行動去關愛別人。若這樣的情感教育取得一定的效益,那學生將會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對作者的寫作意圖就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借助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傳遞情感,可以為學生塑造學生完整的性格奠定堅實的基礎。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利用各種豐富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通過切身的體驗,培養健全的人格及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勇于向上的生活態度。
參考文獻
[1]賀妍萍.淺議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滲透人文教育[J].考試周刊,2020(84):21-22.
[2]張慧慧.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J].新課程(中),2019(11):53.
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實驗中學 田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