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苗苗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阜陽醫院重癥醫學科,安徽 阜陽 236112)
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后引起的急性微循環功能障礙的全身炎癥反應,若得不到及時搶救與治療,將加重患者組織器官缺血、缺氧,從而引發組織器官損傷,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臨床治療感染性休克的方案多為常規西醫治療,主要目的是恢復全身各臟器組織的血液灌注和正常代謝,但治療作用有限,難以控制病情發展。在我國中醫學中,感染性休克患者處于正氣虧虛、陰陽失和的狀態,屬“厥證”“脫證”范疇,其病機為陽微陰竭、陰陽離脫[1]。血必凈作為一種中藥注射液,含有紅花、赤芍、川芎等多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功效,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危重病引發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治療[2]。本研究旨在探討血必凈對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及血清乳酸(LAC)、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阜陽醫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6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分為兩組。常規組(53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9、24例;年齡23~69歲,平均(41.58±7.16)歲;疾病類型:重癥肺炎20例,腹腔感染18例,膿血癥15例。研究組(53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2、21例;年齡24~71歲,平均(41.35±7.08)歲;疾病類型:重癥肺炎18例,腹腔感染19例,膿血癥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感染性疾病診療指南》[3]《中醫急診內科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有明確誘因,具有感染性休克的癥狀和體征者;有組織灌注不良表現,如少尿(<30 mL/h)超過1 h,或有急性神志障礙者。排除標準:伴有免疫疾病、血液病、糖尿病以及中毒等疾病者;由嚴重顱內病變、嚴重心、肺疾病、嚴重心臟疾病等引起的休克者;腦死亡狀態者;合并惡性腫瘤或嚴重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本研究已經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阜陽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給予常規組患者常規治療,包括抗感染、呼吸循環支持、營養支持、鎮靜、鎮痛等[5]。研究組患者在常規組的基礎上給予血必凈注射液(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33,規格:10 mL/支)治療,將100 mL血必凈注射液與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混合均勻后進行靜脈滴注,1次/8 h。兩組患者均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7 d后臨床療效。顯效:患者收縮壓 >90 mmHg(1 mmHg=0.133 kPa),脈壓差 > 30 mmHg,尿量>30 mL/h,安靜且神志清醒,微循環灌注得到明顯改善,皮膚溫度回升,紫紺減輕,在48 h內病情穩定;有效:患者收縮壓>90 mmHg,脈壓差 > 30 mmHg,但需間斷應用升壓藥維持血壓,尿量增加,意識恢復清醒,48~72 h內病情穩定;無效:患者收縮壓 < 90 mmHg,脈壓差 < 30 mmHg,尿量、意識及病情均未得到有效改善,甚至惡化[3]??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心電圖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率(HR),采用多功能監護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平均動脈壓(MAP)、肺毛細血管楔壓(PCWP)水平。③血清學指標。分別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后取血清,采用血氣分析儀檢測血清LAC水平,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PCT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CRP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血流動力學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HR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而MAP、PCWP水平較治療前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HR:心率;MAP:平均動脈壓;PCWP:肺毛細血管楔壓。1 mmHg = 0.133 kPa。
組別 例數 HR(次/min) MAP(mmHg) PCWP(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 53 122.96±9.98 96.01±10.97* 61.18±9.74 77.38±10.27* 3.26±0.75 6.39±0.78*研究組 53 124.99±10.87 90.95±8.02* 60.48±10.16 82.31±9.58* 3.19±0.88 6.81±0.97*t值 1.001 2.711 0.362 2.556 0.441 2.45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學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LAC、PCT、CRP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LAC:乳酸;PCT:降鈣素原;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LAC(mmol/L) PCT(n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 53 5.35±1.32 2.52±0.59* 22.09±5.57 5.91±1.08* 157.68±31.12 59.09±9.72*研究組 53 5.39±1.18 1.91±0.48* 21.68±5.49 3.32±0.69* 158.19±30.47 38.08±8.33*t值 0.164 5.839 0.382 14.712 0.085 11.94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感染性休克是目前重癥醫學研究的熱點與難點,其主要發病機制為機體炎癥反應失控,表現為一系列炎癥介質的釋放,以高心排量和低外周血管阻力并導致組織灌注不足為特征。臨床上常進行抗感染、呼吸循環支持、營養支持、鎮靜、鎮痛等常規治療,雖能迅速補充血容量、積極控制感染及糾正酸中毒,對血管舒縮功能進行調整,保護重要臟器功能,但患者預后效果差,需聯合用藥改善預后。
在中醫學中,感染性休克多由外感六淫之邪或疫毒邪氣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嚴重紊亂,氣血津液大量耗傷失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所致,應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6]。血必凈注射液中紅花可活血通經、祛瘀止痛;赤芍可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川芎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丹參可祛瘀止痛、活血痛經、清心除煩;當歸可補血活血,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潰散內毒的功效[7]。感染性休克會導致機體全身血管收縮功能異常,全身血流再分布,機體處于高動力循環、高代謝及外周血管阻力低等狀態,進一步加重病情,惡性循環。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MAP、PCWP水平均高于常規組,而HR水平低于常規組,提示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血必凈藥物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恢復患者正常生理機能,提高臨床療效,促進患者病情恢復。
感染性休克患者因末梢灌注不足,機體在缺氧條件下,肌肉中葡萄糖經過無氧酵解生成丙酮酸,而丙酮酸在肌肉中轉換為LAC,從而使LAC水平升高;PCT是一種用于嚴重細菌感染診斷與治療監測的非創傷性臨床指標,其水平下降表明炎癥反應的降低與感染灶的減少;CRP是由肝細胞合成的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以糖蛋白形式存在于血液里,健康人的血液中CRP水平極低,感染或者組織損傷可引起急性炎癥反應,使其水平迅速升高[8]。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紅花中的紅花黃色素A具有對抗細菌毒素,降低內毒素水平的作用,可改善休克時的微循環狀態,調節免疫功能,抑制多種炎癥介質釋放,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丹參中丹參素可通過提升MAP水平,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清LAC水平,從而改善患者休克狀態[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LAC、PCT、CRP水平均低于常規組,提示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血必凈藥物進行治療,能夠減輕炎癥反應,延緩或阻止病情進展。
綜上,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血必凈藥物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從而提高臨床療效,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