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琦
(江蘇盛澤醫院消化內科,江蘇 蘇州 215228)
消化性潰瘍是指食管下段、胃及十二指腸部位發生的慢性潰瘍,出血為該疾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包含黑便、嘔血及腹痛等,病情嚴重者可能存在胃穿孔甚至休克,若出血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控制,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內鏡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等優勢,但部分患者出血量較大,經內鏡止血后存在較大的復發出血傾向,仍需聯合用藥[1]。生長抑素可抑制胃泌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調節胃腸道消化功能,還可促進血小板凝集和血塊收縮,進而發揮止血作用,是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常用藥物[2],但目前關于其最佳應用劑量仍存在爭議。本文主要探討內鏡下止血聯合不同劑量生長抑素對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轉化生長因子-α(TGF-α)、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影響,現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江蘇盛澤醫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分為對照組(39例)與觀察組(39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5、14例;年齡33~77歲,平均(68.92±1.74)歲;消化性潰瘍病程1~5年,平均(2.95±0.20)年;出血時間 7~16 h,平均(12.88±2.49) h。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9、10例;年齡30~75歲,平均(68.85±1.67)歲;消化性潰瘍病程2~4年,平均(2.91±0.12)年;出血時間 9~18 h,平均(12.92±2.51) h。將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消化潰瘍病程、出血時間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范(2013年,深圳)》[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過內鏡檢查確診者;存在嘔血、黑便、腹痛及噯氣、反酸等癥狀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潰瘍癌變、潰瘍穿孔等情況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確診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等。本研究在江蘇盛澤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且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補液治療、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兩組患者均進行內鏡下止血聯合注射用生長抑素(深圳翰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101,規格:0.25 mg/支)治療,置入內鏡,隨后取凝血酶、去甲腎上腺素經內鏡噴灑至出血點位置,或者為患者實施電凝止血治療。完成內鏡下止血治療操作以后,對照組取3 mg生長抑素,觀察組取6 mg生長抑制素,分別溶入至濃度為0.9%的100 mL氯化鈉溶液中,經微量輸液泵注入,泵入速度為0.25 mg/h。兩組患者均接受1周的治療,治療期間醫護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和血常規指標變化,加強大便隱血檢驗,預防大出血。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及再出血情況(胃排空延遲、上腹部有脹滿不適感,用餐后疼痛癥狀加劇且有嘔血、嘔吐及便血等癥狀)。②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變化情況,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設置轉速為3 000 r/min,設置離心時間為10 min)后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水平。③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轉化生長因子-α(TGF-α)、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水平,血樣采集與血清制備方法同②,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血清TGF-α、IL-6、CRP水平用(±s)表示,行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再出血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胃腸激素水平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胃泌素、胃動素及觀察組患者P物質水平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胃泌素(μmol/L) 胃動素(pg/mL) P物質(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9 142.97±19.18 85.57±10.43* 346.69±21.73 210.42±16.77* 75.58±8.36 73.06±5.17觀察組 39 142.99±19.24 73.54±7.61* 346.82±21.91 155.63±12.27* 75.61±8.42 71.19±2.06*t值 0.005 5.819 0.026 16.466 0.016 2.0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TGF-α、IL-6、CRP水平 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GF-α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血清IL-6、CRP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GF-α、IL-6、CRP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GF-α、IL-6、CRP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TGF-α:轉化生長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TGF-α(pg/mL) IL-6(n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9 2.09±0.14 2.51±0.43* 29.08±4.96 17.95±2.61* 12.29±0.96 9.15±0.24*觀察組 39 2.11±0.12 2.95±0.61* 29.15±4.84 14.28±1.73* 12.33±0.89 5.87±0.36*t值 0.677 3.682 0.063 7.319 0.191 47.3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消化性潰瘍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主要是由于胃酸與胃蛋白酶對黏膜組織進行自身消化所至,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若病情加重會造成患者死亡。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提升,內鏡可以準確定位出血部位,通過局部用藥、鉗夾等方式止血,極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4]。生長抑素屬于一種多肽類激素,可選擇性作用于血管壁上的受體,從而促進血管收縮,使血流量減少,進而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時該藥物對胃酸的分泌、胃蛋白酶,以及胃泌素等生成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為胃黏膜的恢復提供良好條件,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增加,起到較好的止血作用,但是臨床上關于用藥劑量的使用尚無明確結論[5-6]。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止血、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再出血率較對照組顯著下降,提示內鏡下止血聯合大劑量生長抑素治療可以提升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止血效果,促進患者機體康復。分析原因可能為:大劑量生長抑素的使用藥物濃度更高,藥效發揮相對小劑量生長抑素更快;同時大劑量的生長抑素可收縮血管,減少血流量,快速起到止血效果[7]。
TGF-α對成纖維細胞在創面聚集具有誘導作用,有利于肉芽組織與表皮組織的生成,對潰瘍創面恢復有利;IL-6和CRP均是評估炎癥狀態的指標,兩者水平異常升高表明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機體炎癥反應較嚴重,影響病情康復。此外胃泌素、胃動素及P物質作為胃腸激素指標,當患者發生潰瘍反應時,會增加肝臟血流與內外分泌,增強酶活性,使胃腸激素指標迅速升高,使病情加重。上述數據結果得出,觀察組患者TGF-α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IL-6、CRP水平及胃泌素、胃動素、P物質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實施內鏡下止血治療的同時開展大劑量生長抑素治療,對胃腸功能恢復與創面修復具有促進作用,且有利于改善機體炎性癥狀。分析其原因為,相對于小劑量生長抑素,大劑量生長抑素更能顯著降低門靜脈力,減少胃液分泌,從而有效降低酶活性;同時大劑量藥物應用會對胃腸蠕動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在減少炎性因子釋放方面,大劑量生長抑素效果亦較小劑量生長抑素更為顯著[8]。
綜上,內鏡下止血聯合大劑量生長抑素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臨床療效可觀,止血效果更好,有助于縮短病程,并能改善胃腸激素水平與機體炎癥狀態,促進患者康復;但仍建議臨床開展大樣本量及多劑量檢測,深入探討生長抑素的最佳使用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