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安
(無錫市惠山區第三人民醫院手足外科,江蘇 無錫 214183)
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官,在手外科中,手指屈肌腱斷裂較為常見,也是一種較為難治療的疾病。通常需要通過臨床外科手術進行修復,但手術后常會出現關節僵硬、肌腱粘連等不良反應,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手部使用和日常生活。津下氏雙套圈法縫合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手術方法,但術中可能會損傷到患者手部神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程度,導致最終治療效果不為理想。改良Kessler縫合法治療的優勢在于其具有較強的抗劈裂和防滑能力,可使肌腱抗張強度增加,保證在各個方向肌腱斷端受力均勻,同時對血運的影響較小,可促進肌腱恢復[1-2]。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使肌腱和腱鞘化滑動增加,限制外來肉芽的生長,并使肌腱和周圍組織的粘連減少[3]。本研究重點探討了改良縫合聯合早期功能鍛煉治療手指屈肌腱斷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無錫市惠山區第三人民醫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6例手指屈肌腱斷裂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齡20~65歲,平均(42.53±5.26)歲;左手13例,右手10例;致傷原因:機器軋傷5例,玻璃割傷12例,刀片割傷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齡22~65歲,平均(43.52±5.17)歲;左手11例,右手12例;致傷原因:機器軋傷4例,玻璃割傷12例,刀片割傷7例。將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部位、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診斷標準:參照《手外科手術學》[4]中關于手指屈肌腱斷裂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與上述診斷標準符合且經診斷均為單純手指屈肌腱斷裂者;無其他部位存在神經損傷而引起的屈指功能障礙者;受傷至入院時間在8 h以內者。排除標準:合并骨折或其他部位損傷者;合并周圍神經后軟組織損傷者;嚴重擠壓傷者;伴有精神類疾病,依從性較低,無法溝通者。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津下氏雙套圈法縫合治療,患者進行臂叢麻醉,充分止血后,采用側方切口的方式將原有的傷口擴大,并在劍鞘內找到指深、淺屈肌腱的斷端,固定住注射的針頭,在可以放大6倍的手術顯微鏡下把斷端修復光滑,再選用針圈將尼龍線帶入其中,把肌腱各個部分進行修整,并在肌腱橫軸距離斷端1 cm位置進針,進針的深度為2 mm,拔出針后,針套入線圈之后拉近,隨后在出針2 mm位置傾斜穿入,與肌腱的方向平行,再從斷面穿出。隨后沿著另一個斷面進針,與肌腱的方向平行,在距離斷面1 cm位置傾斜出針,把中間的一條線剪斷,帶針縫線橫向穿出肌腱之后在斷端打結。另外一側也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縫合,最后再用6/0肌腱線來縫合周圍皮膚。觀察組患者采取改良Kessler縫合法治療,對臂叢神經采取常規麻醉后,對其進行消毒,將患指給予“Z”形切口,肌腱兩端充分顯露,使游離肌腱足夠長,于指間關節面遠端指骨,鉆入克氏針,克氏針應注意與關節面平行,但需注意不要損傷到關節面,矯正縫合后,取一3-0聚酯編織線連接并穿過骨頭,取3-0聚酯編織線與圓針從皮膚孔縫合至手指,使用聚酯編織線通過Kessler方式將肌腱拉緊并進行結扎后,編織線結束于掌側,最后采用5-0聚酯編織線對肌腱兩端進行固定。
1.2.2 功能鍛煉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具體如下:在手術結束時,采取前臂至手側背側,掌關節彎曲60°~70°,腕關節彎曲35°,近端與遠端指間關節延伸至0°姿勢后彈性橡皮筋對支架進行拉動。手術后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數小時至1 d后,臂叢神經麻醉開始消失,疼痛感還不太明顯,當肌肉力量開始恢復后,指導患者進行被動彎曲和手指伸展。之后患者每天需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具體為被動屈肌及近端指間關節活動范圍0°~30°,3~6次/d。在術后7~21 d,指導患者在支具保護下完成主動屈曲練習,活動范圍視患者個體可容忍疼痛為準。3次/min,15 min/組,早中晚各進行1組。此后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加減活動次數。但不能手指過度用力。患者可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按照自身情況定制訓練量。在術后22~50 d,患者可脫離支具保護,自主活動,可借助工具對患指的靈活度和握力進行抗阻訓練,如分指器、皮球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可有意識地進行功能性訓練,40 min/次,2次/d。此時也可根據患者自身恢復情況,進行一些肌肉力量的恢復訓練,如提取重物,40 min/次,2次/d。患者在根據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訓練強度的定制時,需考量自身情況,切勿操之過急。患者術后均定期隨訪4周。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術后4周總體治療情況進行比較,患者患處愈合良好,圍術期未產生關節畸形、粘連、水腫等并發癥為顯效;傷口基本愈合,圍術期未產生關節畸形、粘連、水腫等并發癥為有效;患處未能愈合,治療效果不理想或伴有并發癥情況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對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4周疼痛程度、心理狀態及手功能進行對比:采用數字疼痛評分量表(NRS)[5]對術后疼痛程度進行比較,分值范圍為0~10分,數值越大,表示疼痛越強烈;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6]對患者焦慮情緒進行記錄比較,總分56分,分數越低證明患者焦慮程度越輕;采取手功能評定量表[7]對患者手部恢復情況進行比較,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恢復程度越好。③對患者術后4周關節畸形、關節僵硬、粘連、水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術后4周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疼痛、心理及手功能狀態 術后4周兩組患者NRS、HAMA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手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上升,且觀察組上升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心理及手功能狀態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心理及手功能狀態比較(±s, 分)
注:與術前比,*P < 0.05。NRS:數字疼痛評分量表;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組別 例數NRS評分 HAMA評分 手功能評分術前 術后4周 術前 術后4周 術前 術后4周對照組 23 6.87±1.83 5.23±0.89* 23.57±3.88 12.95±2.88* 35.28±6.22 75.13±4.52*觀察組 23 6.85±1.85 3.14±0.88* 23.58±3.87 8.34±1.48* 35.25±6.25 86.26±4.23*t值 0.037 8.008 0.009 6.828 0.016 8.62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并發癥 術后4周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2.4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男,48歲,左手因刀片割傷進行津下氏雙套圈法縫合治療,在術后3 d左手無名指不能進行自主運動,手指活動范圍受限,見圖1-A、圖1-B;患者,男,42歲,左手因玻璃割傷進行改良Kessler縫合法治療,在術后3 d左手無名指可以進行簡單的自主運動,活動范圍尚可,見圖2-A、圖2-B。
手指屈肌腱斷裂屬于手外科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如不及時進行處理,可造成手指畸形,嚴重影響患者手部外觀和功能。目前臨床上多采取縫合法治療,縫合方式的不同可直接影響修復效果,因此選擇合適的縫合方法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津下氏雙套圈法縫合治療具有縫合固定性強、操作時間短、切口小等特點,但是在手術過程中,很容易損傷到周圍正常組織,導致術后發生關節畸形、僵硬等并發癥,對身體的恢復十分不利[8]。
對于手指屈肌腱斷裂而言目前最優的治療方式就是改良Kessler縫合法,該治療方式操作簡單,可以減少傳統的拉絲。減少對手部組織的壓迫感到不適,尤其是對局部皮膚軟組織的壓迫,可以有效避免傳統治療中患者所需進行的抽線步驟所產生的感染風險和痛苦;同時有利于患者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缺點,有效地提高了治療效果和患者恢復速度[9]。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4周觀察組患者總體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術后4周觀察組患者NRS、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手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改良縫合聯合早期功能鍛煉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心理狀況,促進手功能的恢復。
在術后,手指屈肌腱斷裂修復的患者很有可能會伴有關節僵硬、畸形、疼痛及肌腱粘連等并發癥,因此術后恢復鍛煉尤為重要。由于肌腱修復是由肌腱從內到外愈合構成的模式,肌腱外愈合則是產生肌腱粘連最高發的時期。改良縫合其優勢在于防滑能力、抗劈裂能力較強,可增加肌腱抗張力,減少間隙的形成,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另外,早期功能鍛煉能夠使患者快速進入復建,促進肌腱內源性快速愈合、腱細胞增生及膠原蛋白的合成,可加快肌腱的修復[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表明改良縫合聯合早期功能鍛煉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
綜上,改良縫合聯合早期功能鍛煉治療能夠更好降低患者的疼痛度,減少患者焦慮狀態,減少并發癥的產生,有利于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復,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