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鑫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口腔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牙列缺損是指口腔中上頜或者下頜的牙齒出現缺失,是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對口腔健康危害較大,導致患者咀嚼功能障礙。據統計,大多數牙列缺損患者都伴有牙頜畸形,傳統的治療措施是直接義齒修復,雖可修復牙損傷,但無法有效修正牙頜畸形,整體治療效果欠佳,患者滿意度較差[1]。在修復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前,對牙齒進行正畸處理,能夠去除患牙存在的病理性因素,保護口腔內部余牙與牙周組織的健康,有利于牙槽骨和牙周膜的組織重建,確保在治療操作時將生理危害降到最低[2]。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正畸聯合修復治療對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患者探診深度(PD)、牙齦指數(GI)、附著喪失(AL)、牙齦溝出血指數(SBI)及血清白細胞介素-1(IL-1)、前列腺素E2(PGE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26例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年齡20~50歲,平均(37.34±5.45)歲;牙列缺損原因:先天性牙缺失18例,外傷32例,嚴重齲齒拔除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33例;年齡21~50歲,平均(38.48±6.25)歲,牙列缺損原因:先天性牙缺失15例,外傷33例,嚴重齲齒拔除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符合《口腔科學》[3]中關于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牙頜畸形時間 < 24個月者;影響美觀、發音、功能及舒適性,并拒絕拔牙,強烈要求保留患牙者等。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患有傳染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及糖尿病等嚴重疾病者等。本研究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清洗兩組患者口腔,通過檢查后,制定治療措施。對照組患者選用直接修復方式,了解牙周與牙體具體情況,明確缺失牙齒數量與位置,采用烤瓷冠固定修復療法,待精確定位牙列缺隙大小以后,準備好印模,制作義齒,予以患者試戴,根據患者試戴情況調節牙合,確認佩戴效果良好后加強固定,完成修復。觀察組患者選用正畸聯合修復治療方式,在修復治療前先使用正畸治療,正畸與修復之間間隔半年,具體時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正畸操作方法如下:觀察患者頭顱側位情況,選取最適宜的模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設置合理的矯正方案,通過彈力弓絲對牙齒進行正畸處理,固定弓絲于托槽之上,使弓絲與面管緊密貼合。利用橡皮筋拉扯牙列、托槽,矯正傾斜深覆頜、反處,矯正牙齒,保持牙齒整齊,正畸完成后采用“8”字結扎法固定,達到預期效果后進行修復,修復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兩組患者均隨訪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根據《口腔科學》[3]對兩組患者治療12個月后的臨床療效進行判定,顯效:牙齒咬合正常,水平頜位和垂直距離關系及正畸牙位置穩定,牙齒可正常使用;有效:牙齒咬合較為正常,水平頜位和垂直距離關系趨于穩定,小部分正畸牙位置松動,牙齒的使用,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牙齒咬合關系不正常,水平頜位和垂直距離關系不穩定,牙齒不能發揮正常使用功能。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牙周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12個月后應用佛羅里達牙周探針測量觀察位點的PD與GI,通過檢查牙齦袋、牙周袋深度得出PD;GI主要是觀察牙齦質、顏色的變化及出血傾向,分值范圍0~3分,分值越低表明治療效果越好[4];牙袋深度-釉牙骨質界至齦緣距離則為AL;采用Mazza標準判定SBI,齦緣下方約1 mm處探針輕劃,結合出血程度進行評分,分值范圍為0~5分,分數越低表明牙周炎癥程度越輕[4]。③血清IL-1、PGE2、TNF-α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12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 IL-1、PGE2、TNF-α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牙周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PD、AL水平及GI、SBI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PD:探診深度;GI:牙齦指數;AL:附著喪失;SBI:牙齦溝出血指數。
?
2.3 血清IL-1、PGE2、TNF-α水平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1、PGE2、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 3 兩組患者血清 IL-1、PGE2、TNF-α 水平比較 (±s, pg/mL)
表 3 兩組患者血清 IL-1、PGE2、TNF-α 水平比較 (±s, pg/mL)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IL-1:白細胞介素-1;PGE2:前列腺素E2;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
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會使患者咀嚼功能下降,引起不適感,若不及時治療,將會嚴重危害口腔系統,甚至影響患者語言功能。常規的修復措施雖對患者牙齒缺損狀況具有矯正作用,但對牙頜畸形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會出現牙齒不協調和不對稱等情況,達不到人們對美觀的基本要求。
正畸治療作為修復術的重要輔助手段,能夠對牙齒起到有效的矯正作用,在對牙齒矯正的同時可使其恢復正常形態,利于牙齒整齊排列,從而改善患者后牙咬頜、前牙覆蓋與覆頜狀況,提高整體治療效果;此外,通過處理牙齒位置、排列等問題,可恢復牙弓與牙列的正常形態,使牙齒位于健康美觀的最佳位置,為后續進一步的修復治療提供良好的基礎[5]。正畸聯合修復治療可遵循微創原則和生物力學原理,更好地促進牙體和牙周組織健康,最大程度上恢復牙列美觀,延長修復體的壽命[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D、GI、AL及SBI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正畸聯合修復治療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可顯著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牙周健康。
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患者牙周組織的破壞會造成機體內炎癥反應,且在介導炎性反應過程中會刺激花生四烯酸氨基酸在環氧酶的作用下產生大量PGE2,高水平的PGE2會促進炎性因子IL-1、TNF-α的釋放,使患者病情加重[7]。正畸治療對牙齒具有良好的矯正作用,在治療期間,可有效去除病理性因素,保護口腔內牙周組織,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緩解疼痛,減輕對牙周組織的損傷[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L-1、PGE2、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正畸聯合修復能夠提高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患者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抑制炎癥反應。
綜上,采用正畸聯合修復治療牙列缺損伴牙頜畸形,其效果顯著,具有良好的矯正作用,可抑制炎癥反應,改善口腔環境,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