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叢
(北京市昌平區醫院皮膚性病科,北京 102200)
結節性癢疹發病原因十分復雜,大多數與內分泌代謝障礙、胃腸功能紊亂及昆蟲叮咬有關,以瘙癢、結節為特征,分布于身體四肢皮膚,其中小腿伸側最為多見,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臨床上治療結節性癢疹多采用沙利度胺、維A酸類藥物、免疫抑制劑,局部治療多采用外用糖皮質激素、皮損內注射、二氧化碳激光等,其中糖皮質激素治療是目前首選方法。復方氟米松軟膏屬于強效激素類藥物,其通過降低皮膚皮損處表皮中的陽性神經纖維數量,從而緩解患者癥狀,但長時間使用可能會造成局部皮膚色素沉著、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萎縮等不良反應[1]。308 nm準分子光是通過以氯化氙氣體為照射源的準分子光照射治療方式,具有療程短、見效快、能量高、不良反應少等優勢,在治療銀屑病、白癜風、斑禿、特應性皮炎等皮膚病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本文旨在探討308 nm準分子光對結節性癢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將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北京市昌平區醫院就醫的106例結節性癢疹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3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7、36例;年齡36~62歲,平均(43.35±4.35)歲;病程1~5年,平均(2.58±0.84)年。觀察組(53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9、34例;年齡34~65歲,平均(45.27±4.74)歲;病程1~6年,平均(2.82±0.7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存在大小數量不等、呈褐色的半球形結節,且皮表出血、結痂并色素沉著呈苔蘚狀者;皮損面積不超過全身體表面積20%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皮膚疾病者;具有瘢痕體質者;有嚴重內科疾病者等。本研究經北京市昌平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復方氟米松軟膏(澳美制藥廠,注冊證號HC20140031,規格:含匹伐酸氟米松0.2 mg/g,水楊酸30 mg/g)外用治療,2次/d。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予以308 nm準分子光照射治療,采用紫外線治療機(北京信然宜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ADM001)進行照射,照射前先測定腰背部或腹部最小紅斑量(MED),治療過程中患者需佩戴護目鏡防止眼睛被灼傷,并遮蓋正常皮膚和生殖器部位。1次/3 d,2次/周,初始劑量一般給予3倍MED照射,若患者照射后體表紅斑持續時間<24 h,則下次照射劑量增加10%~20%;若照射后體表紅斑持續時間為24~48 h,則下次照射維持原劑量;若照射后紅斑持續時間>48 h,則下次照射劑量減少10%~20%;當患者出現灼痛性疼痛或水泡時應暫停照射1~2次,情況嚴重時應及時采取對癥處理,恢復后再行治療,但照射劑量應比之前減少20%左右。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參照濕疹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EASI)[4]評分進行評估,痊愈:皮膚瘙癢癥狀消失,皮膚損傷面積縮小>95%;顯效:皮膚瘙癢得到明顯改善,皮膚損傷面積縮小到50%~95%;有效:皮膚瘙癢得到緩解,皮膚損傷面積縮小30%~49%;無效:皮膚瘙癢沒有緩解或者加重,皮膚損傷面積沒有減小或減小程度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皮膚損傷與瘙癢程度。采用EASI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皮膚損傷程度,皮損面積占各部位面積的比例分值為0~6分,分值越高說明皮膚損傷程度越高;采用改良Duo's瘙癢評分[5]評價患者的皮膚瘙癢的程度。包括程度(5分)、分布范圍(3分)、發作頻率(5分)、對睡眠的干擾(14分)等4個方面。其中程度、分布范圍、發作頻率分上、下午分別評定1次,最高得分為26分,24 h Duo's瘙癢評分最高為40分,總分越高說明患者皮膚瘙癢程度越嚴重。③血清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 IgE、CRP、IL-18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皮膚損傷與瘙癢程度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皮膚損傷與瘙癢程度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與瘙癢程度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與瘙癢程度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EASI:濕疹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
組別 例數 EASI評分 改良Duo's瘙癢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3 4.38±1.04 1.54±0.36* 29.37±5.52 18.86±2.54*觀察組 53 4.54±1.07 0.82±0.18* 29.42±5.58 12.74±2.27*t值 0.781 13.023 0.046 13.079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學指標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清IgE、CRP、IL-18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IgE:免疫球蛋白E;CRP:C-反應蛋白;IL-18:白細胞介素-18。
組別 例數 IgE(IU/mL) CRP(mg/L) IL-18(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3 121.35±14.62 103.47±11.38* 17.15±2.17 11.23±1.24* 152.63±18.64 116.35±12.58*觀察組 53 123.14±14.87 92.12±10.87* 17.68±2.36 8.98±1.02* 153.82±18.76 105.76±11.35*t值 0.625 5.251 1.204 10.202 0.328 4.55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結節性癢疹又被稱作為疣狀固定性蕁麻疹,是一種特點為瘙癢劇烈、結節堅硬難消,且有疣狀結節性損害的慢性瘙癢性皮膚病。復方氟米松軟膏中含有水楊酸和匹伐酸氟米松,其中匹伐酸氟米松具有抗過敏、抗炎等作用,水楊酸具有角質松解與促進角質形成的作用,能夠協助紫外線、糖皮質激素穿透皮膚至深層部位,增強其治療效果。同時,糖皮質激素可降低光療產生的燒灼感紅斑、瘙癢等皮膚刺激反應。雖然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皮膚表面的瘙癢程度,適當改善臨床癥狀,但不良反應較多,停藥后易復發[6]。
308 nm準分子光與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的波長相近,但其波長單一,釋放的能量更高,可作用于局部皮損,累計照射劑量和照射次數也較少;同時其通過產生高能來治療結節性癢疹,從而減輕患者皮膚損傷和瘙癢程度[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而皮膚損傷與瘙癢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308 nm準分子光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皮膚損傷和瘙癢程度。
IgE是一種產生于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固有層的親細胞性抗體,其具有促使循環中的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活性物質、增加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且其水平在皮膚病患者血清中會有所升高,從而導致皮膚皮損,產生瘙癢;結節性癢疹患者在發病過程中2型輔助性T細胞(Th2細胞)增多,進而導致血清IL-18、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進一步引發體內過敏反應的產生。308 nm準分子光是一種純度較高的中波紫外線,其主要通過誘導T淋巴細胞的凋亡,調控細胞因子的產生,損傷朗格漢斯細胞功能和影響角質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從而改善患者血清學指標,促進患者病情恢復[8]。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血清IgE、CRP、IL-18水平均呈降低趨勢,提示308 nm準分子光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IgE、CRP、IL-18水平,減輕患者機體內的過敏反應和炎癥反應,促進病情恢復。
綜上,308 nm準分子光可以有效改善結節性癢疹患者的皮膚損傷和瘙癢程度,降低患者的血清IgE、CRP、IL-18水平,減輕患者機體內的過敏反應和炎癥反應,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