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粉
(蘇州市吳中區尹山湖醫院皮膚科,江蘇 蘇州 215124)
玫瑰痤瘡屬于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慢性皮膚病,該病的發生與患者的皮膚免疫系統出現損傷、神經血管調節功能障礙等存在必然的聯系。玫瑰痤瘡在女性群體中的發病率相對較高,主要癥狀是皮膚表面潮紅、面部腫脹,并伴隨一定的刺痛、瘙癢等癥狀。他克莫司屬于皮膚科常用藥物,具有高度免疫抑制作用,能夠抑制細胞毒性淋巴球的生成,達到治療效果,但單獨使用效果欠佳[1]。硫酸羥氯喹屬于解熱、鎮痛、抗炎藥,適用于紅斑、痤瘡等皮膚病,已取得一定的臨床效果[2]。本文旨在探討硫酸羥氯喹對玫瑰痤瘡患者皮損情況及血清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髓過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于蘇州市吳中區尹山湖醫院治療的82例玫瑰痤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28例;年齡17~32歲,平均(25.68±4.32)歲;病程1~5個月,平均(2.45±1.14)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7例;年齡16~34歲,平均(25.05±4.02)歲;病程1~4個月,平均(2.36±1.0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玫瑰痤瘡診療專家共識(2016)》[3]中關于玫瑰痤瘡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近3個月內未接受任何治療者;面頰、口周、鼻部有陣發性潮紅或持久性紅斑,且伴隨灼熱、刺痛、瘙癢干燥等相關的皮膚敏感癥狀者等。排除標準: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合并其他嚴重的皮膚病患者;確診為皮膚惡性腫瘤或有皮膚病家族病史的患者等。本研究已經蘇州市吳中區尹山湖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且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他克莫司軟膏[LEO Laboratories Ltd,注冊證號 J20181015,規格:0.03%(10 g∶3 mg)]外用治療,根據患者的皮損情況適量涂抹在患處,2次/d,持續用藥30 d,之后改為1次/d,再持續用藥30 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配合使用硫酸羥氯喹片(上海上藥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63,規格:0.1 g/片)口服治療,0.1 g/次,2次/d。持續指導患者用藥60 d。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依據《中國玫瑰痤瘡診療專家共識(2016)》[3]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經過治療之后,皮損完全消退為顯效;經過治療以后皮損存在明顯改善為有效;治療后皮損未發生明顯好轉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皮損評分。從紅斑、毛細血管擴張、瘙癢3個方面進行評分,每個方面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個等級,分別對應0~3分,分數越高,則皮損越嚴重[4]。③炎性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IL-1、TNF-α、MPO水平。④不良反應。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皮膚反應、頭暈頭痛、貧血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1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皮損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紅斑、毛細血管擴張、瘙癢等皮損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皮損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皮損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 < 0.05。
組別 例數 紅斑 毛細血管擴張 瘙癢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2.35±0.24 1.22±0.31* 2.41±0.48 1.35±0.23* 2.63±0.22 1.31±0.22*觀察組 41 2.31±0.21 0.58±0.28* 2.44±0.52 0.64±0.21* 2.64±0.24 0.54±0.21*t值 0.803 9.810 0.271 14.597 0.197 16.21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1、TNF-α、MPO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顯著降低,且觀察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 0.05。IL-1:白細胞介素-1;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MPO:髓過氧化物酶。
組別 例數 IL-1(pg/mL) TNF-α(pg/mL) MPO(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31.26±4.56 23.51±4.77* 33.62±6.34 28.58±2.34* 62.76±7.44 40.59±5.23*觀察組 41 31.52±5.33 18.14±2.83* 33.96±6.34 25.54±2.51* 62.76±8.44 35.52±5.47*t值 0.237 6.200 0.243 5.672 0.000 4.29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不良反應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7.32%)與對照組(4.8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玫瑰痤瘡屬于臨床上較為嚴重的一種炎性皮膚病,患者發病之后的主要表現是出現丘疹和膿皰,皮膚會存在灼燒、瘙癢等刺激性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臨床治療玫瑰痤瘡以抗感染、抑制過敏,以及消除炎癥為主。他克莫司軟膏屬于治療皮膚病的外用藥膏,能夠抑制皮膚炎癥的發展,但單獨使用效果有待提高[5]。
硫酸羥氯喹常被用于治療盤狀和系統性紅斑狼瘡,主要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但目前已證實其能夠有效地對患者進行免疫抑制,同時發揮抗炎的作用,聯合他克莫司進行治療,就能充分地將藥物最大效果發揮到極致,充分體現出聯合用藥的性能[6-7]。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顯著高于對照組,紅斑、毛細血管擴張、瘙癢等各項皮損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硫酸羥氯喹聯合他克莫司治療玫瑰痤瘡療效顯著,同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皮損功能,提高治療效果。
臨床認為IL-1、TNF-α是人體內常見的炎性因子,多發生在各種炎癥疾病中,如果人體體內出現相關的炎癥或感染性病癥,則會導致相關水平升高;MPO可調節機體的炎癥反應,同時也會作用于機體的痤瘡,其水平升高會使患者出現濕疹、皮膚劃痕等現象,造成患者機體內炎性介質濃度升高。硫酸氫氯喹和他克莫司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以發揮顯著的抗炎效應,充分發揮內外兼治的作用,也能促使人體內的相關炎性介質水平消除,提升了整體治療的效果[8]。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L-1、TNF-α、MPO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硫酸羥氯喹聯合他克莫司治療玫瑰痤瘡,能夠有效調節患者機體內的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性反應,且不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有效。
綜上,硫酸羥氯喹聯合他克莫司治療玫瑰痤瘡療效顯著,同時能夠有效抑制機體炎性反應,降低皮損程度,且不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