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銀瑩
(蒼梧縣人民醫院超聲科,廣西 梧州 543100)
我國腦血管病發病率占神經系統疾病的25%~50%,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及致殘率,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相關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患者管腔閉塞、管壁破裂出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是一個慢性非特異性炎性反應過程,是腦血管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故盡早確診,可為臨床制定科學的治療方式、改善腦血管病患者預后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2]。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超聲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臨床診斷多種疾病中有一定應用價值,該檢查方式具有檢查過程便捷、迅速、經濟及無創等優點,可在臨床多次反復應用,在診斷腦血管病過程中,能夠對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評估,同時判斷斑塊內部成分和形態,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3]。本研究旨在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腦血管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價值,為其臨床診斷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于蒼梧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腦血管病變患者,將其作為試驗組,另選擇同期66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參照組,開展前瞻性研究。參照組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齡48~74歲,平均(62.58±8.85)歲。試驗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8例;年齡49~73歲,平均(61.22±8.91)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試驗組患者診斷標準:參照《腦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臨床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與上述診斷標準符合者;經臨床表現、顱內CT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確診者;均無嚴重器質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者等。排除標準:與受試者溝通存有障礙;患有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合并頸動脈外傷、動脈炎疾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被檢者均給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式如下:選用彩色超聲診斷系統(飛利浦醫療有限公司,型號:EPIQ5),頻率為5~10 MHz,協助患者采取平臥位,囑其頭部偏向一側,充分暴露檢查部位,聲束、血流方向夾角控制在60°內,依次檢查患者胸鎖乳突肌內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以及頸外動脈等,并觀察頸動脈壁結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部位、形態、大小等情況,在近膨大處與膨大處頸總動脈后壁對內膜中層厚度(IMT)進行測量,同時觀察收縮期最大流速(PSV)、舒張末期最低流速(DMFR)、阻力指數(RI)等。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研究對象斑塊數目進行對比,頸動脈IMT1.0~1.2 mm則為內膜增厚,頸動脈IMT>1.5 mm則判定為斑塊形成[5]。②將兩組研究對象斑塊類型進行對比。依據超聲檢測結果將斑塊分為4種類型,分別為低回聲軟斑塊;中等回聲扁平斑塊;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回聲強弱不等的混合斑塊[6]。③分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影像學圖片。④將兩組研究對象頸動脈IMT進行對比。⑤分析兩組研究對象斑塊分布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斑塊數目 試驗組患者單發、多發斑塊占比均高于參照組,試驗組患者無斑塊占比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斑塊數目比較[例(%)]
2.2 斑塊類型 試驗組患者硬斑塊、軟斑塊占比均高于參照組,試驗組混合斑塊以及扁平斑塊占比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斑塊類型比較[例(%)]
2.3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影像學分析 患者,女,喘息氣短5年,胸悶、胸痛半年,加重10 d,超聲檢查顯示,雙頸總動脈多發粥樣硬化(硬斑塊),呈團塊狀強回聲,輪廓清晰,后方伴有聲影,見圖1;患者,男,73歲,左側肢體反復麻木無力2周入院,超聲檢查顯示,左頸總動脈內軟斑,呈低回聲,見圖2;患者,女,75歲,因運動性失語 1個月入院治療,超聲檢查顯示,有頸總動脈內混合斑塊,低回聲內可見強回聲,見圖3;患者,男,79歲,口角歪斜伴左側肢體乏力1 d余,超聲檢查顯示,右側頸動脈球部及頸內動脈起始部壁上可探及數個混合回聲扁平斑塊,見圖4。
2.4 頸動脈IMT 試驗組患者左側、右側頸動脈IMT水平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研究對象頸動脈IMT比較(±s, mm)
表3 兩組研究對象頸動脈IMT比較(±s, mm)
組別 例數 左側 右側參照組 66 0.82±0.10 0.83±0.08試驗組 66 1.51±0.18 1.49±0.17 t值 27.223 28.538 P值 <0.05 <0.05
2.5 斑塊分布情況 試驗組患者210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有119塊分布在頸動脈交叉處,占比56.67%;58塊分布在頸內動脈起始處,占比27.62%;33塊分布在頸總動脈,占比15.71%。參照組研究對象30個斑塊中,有15塊分布在頸動脈交叉處,占比50.00%;8塊分布在頸內動脈起始處,占比26.67%;7塊分布在頸總動脈,占比23.33%。兩組均以頸動脈交叉處最為多見。
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血管狹隘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是指動脈壁增厚,同時失去彈性的各種疾病總稱,也是動脈硬化的常見類型,隨著病情發展,可逐漸成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嚴重時可累及全身血管,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特別是針對彈力性、增生性、退行性及非炎性反應性病變。相關研究表明,動脈血管內皮和血管平滑肌細胞受損后,會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因此早發現、早診斷,并給予針對性治療措施是改善預后、預防腦血管病發病的關鍵[7]。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超聲技術不斷完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該檢測技術是目前臨床觀察頸動脈血運和血管壁構造的常用方式,能夠清楚顯示出患者頸動脈血管壁情況,成像清晰;醫師能夠通過觀察成像圖,直觀地對血管內壁是否存有斑塊,以及斑塊大小、數目與位置情況等進行了解,且該檢測方式具有操作簡便、無創、經濟和安全等優點,患者可以反復多次進行,能夠較為準確、有效地對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態進行評估,以此為后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8-9]。除此之外,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清楚顯示出斑塊形態、位置及大小等情況。頸部斑塊數量是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標準之一,斑塊數量越多,形成微栓子與引發腦血管病風險也越大。本文結果顯示,對比參照組,試驗組患者單發、多發斑塊占比均高,無斑塊占比較低,表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測動脈斑塊情況對診斷腦血管病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以硬斑塊與軟斑塊最為常見,且較參照組更高。分析原因可能為,硬斑塊結構一般會引發纖維化以及鈣化,脫落較難,而軟斑、混合斑塊和扁平斑塊主要是源于脂質核心與纖維帽構成,纖維帽越薄,斑塊越易脫落。在腦血管病變中,依據疾病性質不同,其斑塊組成也存有一定差異[10]。本文研究得出,兩組研究對象的斑塊以頸動脈分叉部位最為常見。分析原因可能為,頸動脈分叉部位血流速度緩慢,脂質與炎性物質易發生沉積,最終形成粥樣硬化斑塊。IMT是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標準之一,隨著IMT增厚,管腔狹窄,引發各種斑塊,并進一步加重管腔狹窄,造成供血不足的現象,加重患者病情。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左側、右側頸動脈IMT顯著高于參照組,表明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明確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
綜上,對腦血管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實施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可以獲得較為準確的早期臨床診斷結果,并且能夠清楚顯示出內膜增厚和斑塊變化的實際形態,可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有力理論依據,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