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東火
摘 要:落實核心素養,是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目標。本文針對當前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學實踐,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走出課堂低效的困境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挖掘教材;巧設情境;實踐探究
筆者長期擔任學校高中生物教研組長,經常組織學校生物老師參加各種各樣的教研活動?;顒又?,我發現很多教師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很低,課上認真聽課、做筆記的學生很少,有些學生甚至在課上做著其他的事情,如看小說、交頭接耳說悄悄話,抑或昏昏欲睡……為什么會這樣呢?帶著疑惑,我深入同事、老師、學生,與他們進行討論、交流。討論、交流中,發現老師、學生心里普遍認為高中生物學科學習索然無味,而且在高考總分中占比小,是一門“副科、旁科”,但又非讀不可。
為了考證師生的普遍意識,我通閱了整套高中生物教材必修和選修6大模塊的課程,發現了高中生物教材內容涵蓋了大量的科學性的內容,這些內容的確比較生澀、單調、枯燥、乏味,這是教材體系“惹的禍”。除此之外,由于歷史原因,時至今日,生物教育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師發展模式,導致當前高中生物教學中缺乏優秀的高中生物教師與研究人才,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育模式的改革缺乏推動力,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很多授課教師沒有深入研究教材,沒有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傳授知識,沒有充分發掘知識的科學性與實踐性,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沒能得到有效發揮;或是搞形式主義,沒有把握多媒體的度和量,甚至整堂課播放多媒體課件,美其名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歸其種種原因,主要根源還是在教師,在于教師的教學。怎么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呢?除了不斷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更新教師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教學模式,落實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1]落實核心素養,是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目標。筆者認為,教師應悉心鉆研教材,遵循高中生年齡、心理特點,依標扣本,聚焦核心素養,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方能走出課堂低效的困境。
一、挖掘教材,落實核心素養
現行高中生物教材開設“本節聚焦”“問題探討”“思考與討論”“探究”“實驗”課外閱讀“資料分析”“與社會的聯系”“課外閱讀”等特色欄目,每個欄目均有其獨特的功用,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必須深入研習教材,緊緊圍繞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具體落實到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問題探討”,往往與本節內容相關,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問題設置科學有吸引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落實核心素養。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探討”巧妙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物質的跨膜運輸實例”中,在問題探究中設置了滲透作用裝置的問題:(一)漏斗管內的液面為什么會升高?(二)如果用一層紗布代替玻璃紙,漏斗管內的液面還會升高嗎?(三)如果燒杯中的不是清水,而是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結果會怎么樣?以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帶著問題來學習,學生能深刻理解以上三個問題話就可以充分的理解滲透作用的原理,更好的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二、巧設情境,增強學習趣味性
縱觀時下高中生物教學,由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以書本知識灌輸和強化、鞏固技能訓練依舊是最基本的教學方式,過度糾結獲取標準答案,關注固定的、模式化的解題過程的現象依舊非常普遍,加上教材內容本身比較單調、枯燥,這是導致高中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索然無味、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低下的根本原因。怎么改變這種現狀?筆者認為,改善、創新教學模式,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學習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不二選擇。
例如:在教學高一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二章第四節《免疫調節》時,筆者借助“埃博拉”病毒,組織學生觀看“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地區由爆發到控制所引起的一系列國際現象的視頻、病毒侵染正常細胞的視頻,直觀感受“埃博拉病毒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危害”,談一談人類抵御“埃博拉”的措施。并引發思考:“為什么有極少數人在感染‘埃博拉’后依然能夠生還,但是絕大部分人在感染‘埃博拉’之后就會快速斃命呢?”繼而引領學生深入探討“埃博拉”病毒的生活條件和致病機理,再帶領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結構,加深體會病毒侵染細胞并增值的原理,理解機體如何抵御病毒的過程,體驗免疫調節的重要性。就這樣,筆者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課本單調乏味的靜態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多媒體有機糅合、聯結,化理性為感性,化抽象為直觀,張眼可視,觸手可摸,巧妙創設了教學情境,整個課堂,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健康的生活觀念在學生的腦海中不知不覺形成、不斷強化,有效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與發展。
情境創設是眾多教學方法中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方法。教師要充分鉆研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模擬情境等,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實踐探究,提高科學探究和思維能力
科學探究是生物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因地制宜,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歷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以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探究3《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學為例,筆者緊密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鏈接生活,制作“發面”
引導學生回憶、暢談生活中饅頭、油條、餅干的“味道”,引出制作這些東西的原料——“發面”,探討酵母菌發酵的條件和結果,帶領學生分為兩大組按照以下要求“和面”,制作發面:1.將和好的面分成兩份,一份將干酵母菌均勻混合在面團里,一份不加酵母菌。2.將混合干酵母的面團又分成兩份,一份用保鮮膜裝好面團(不密封保存),編號為A,另一份用保鮮膜密封保存好面團,編號為B;將不加干酵母的面團也分成兩份,一份用保鮮膜裝好面團(不密封保存),編號為C,另一份用保鮮膜密封保存好面團,編號為D。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所有面團均沒有任何變化,面團應該放置一段時間才能變成“發面”,引導學生將“面團”置放于25℃的環境中備用。
(二)感觸面團,記錄結果
分兩個小組,將4個面團放在一起,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抽一抽(抽取保鮮袋中的氣體)、切一切,小組成員交流、比較4個面團的大小、形狀、味道等方面的變化,填寫《面團變化情況(實驗觀察)記錄表》。隨后,兩個小組代表匯總、歸納實驗結果:1.沒有添加酵母菌的面團C、D(不管有沒有氧氣),面團形狀均無變化,也無異味。2.有添加酵母菌的面團A(有氧),面團形狀變大、發軟、面團中有很多氣孔、有酸味,略帶酒味;有添加酵母菌的面團B(沒有氧氣),面團形狀變大、發軟、保鮮袋充氣、面團中有氣孔、有酸味或酒味。比較、歸納面團變發面的關鍵因素——酵母菌,酵母菌以淀粉為主要營養物質進行呼吸作用的結果。
(三)實踐檢驗,探尋奧秘
1.引導學生實驗檢驗面團變大、變軟的原因:將從面團A、B保鮮袋中抽取的氣體注入燒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這是發面的形成過程,也是酵母菌呼吸所產生的氣體二氧化碳(CO2),面團形狀變大、發軟的原因。2.觀察、比較面團A、B,面團A有很多氣孔,面團B氣孔少,證實:在有氧條件(面團A)下,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產物是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在無氧條件(面團B)下,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物是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面團A)產生的CO2比無氧條件下(面團B)產生的CO2多,所以面團A比面團B柔軟一些。3.引導學生實驗檢驗面團發軟、有酸味或酒味的原因:用橙色的重鉻酸鉀(生活中交警用來檢驗司機是否酒駕)檢驗面團B(密封保存、無氧)證實酵母菌無氧呼吸產生的是酒精,酵母菌呼吸后產生液態水或酒精,導致面團變軟(酵母菌需在無氧條件下才會產生酒精,有氧條件下不產生)。4.分析結果,歸納結論:面粉成為發面的核心要素就是酵母菌,酵母菌具有有氧和無氧兩種呼吸方式,生物細胞呼吸有兩種方式: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細胞的無氧呼吸包括兩種形式:生成酒精的無氧呼吸和生成乳酸的無氧呼吸。
高中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聚焦核心素養,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關心探討生物熱點,提高社會責任意識
社會責任能夠展現出學生對科學的信任、關愛生命、對環境友好、促進健康、造福人們的態度以及價值觀念,展現出學生處理問題的想法和能力、對于生物這門學科的主要定義的理解與把握同時具備學習之后能夠運用的成就,這是其自身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正面力量。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能夠設計一些情境指導學生關心社會問題,同時運用學習的內容提供科學的解釋。
例如: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根據一個地區的資源進行科學實踐,試著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形成與履行“綠樹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養成生態環保意識,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活動。積極為其他人展示愛護生命的有關理念與知識。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課堂上,就是需要根據地區環境的情況引導學生運用課余時間積極探究周圍出現的問題,同時組建課題探究小組。學生能夠一起研究討論,共同完成課題研究,最后運用小組的方式對這個地區的環境改變提出對應的建議。在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經過學生的調研,注重保護環境,進一步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把自然中與社會中的事物融入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自身的經歷和探究的體會學習知識。同時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為祖國奉獻的高尚情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冷付影.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14):135-136.
[3]朱鳳廷.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探討[J].讀與寫,2021,18(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