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漸突出。本文在“互聯網+”視野下,對傳統的建筑設計課程模式進行創新研究,促進相關教育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激發相關教育活動迸發出蓬勃生機。
關鍵詞:“互聯網+”;建筑設計;創新研究
在“互聯網+”的大局勢下,建筑設計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實際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不高。針對這種現象,必須要注重強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改進,為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該專業知識,并能夠運用到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地方。本文主要對“互聯網+”背景下建筑設計課程創新模式進行探究并提出相應的創新管理設施與建議。
1“互聯網+”的含義及特點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狀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2011年百度聯盟峰會上,李彥宏提出:“在中國,傳統產業對于互聯網的認識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他們沒有互聯網的思維。”這是互聯網思維第一次被正式提到。互聯網思維不是單純的社會化營銷或單純的電子商務,它是在互聯網對生活和商業影響力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下,企業對用戶、產品、營銷,乃至對整個價值鏈和商業生態系統重新審視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系統性的思維。
“互聯網+”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共享性,幾乎任何行業都能夠與其配合,產生更多的可能性。互聯網+教育,包含教育的方方面面。互聯網+課堂,可以改變學校課堂教育的組織模式;互聯網+教學,可以改變教學方法、手段;互聯網+學習,直接改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互聯網+評價,使課堂與社會直接形成關聯。從建筑設計類課程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發現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越來越偏離社會發展軌道,只有借助“互聯網+”技術促進課程模式改革創新,才能使建筑設計類教育更好地進行下去。
2建筑設計教學問題總結
2.1課程整合力度不夠
建筑專業在日常教學中,常常將設計課程作為教學的重點,以培養學生較強設計能力為目標,忽視了設計課程與其他重點課程開設之間的聯系。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將其作為單獨知識,不能進行關聯性學習,也就無法將相關專業知識與建筑設計進行融會貫通,最終造成所學知識難以致用,很多建筑設計方案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加強建筑專業相關課程與設計課程的整合是提升設計能力和加強課程建設的重要手段。
2.2教學模式陳舊
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是當前建筑設計教學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嚴重制約了高校建筑設計教學工作的未來發展,同時也制約了高校建筑設計教學改革工作的發展進程。在實際教學時,大部分教師仍在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工作,對學生進行講解和示范,然后讓學生進行學習和訓練。隨著我國建筑設計教學的發展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變遷,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逐漸不能夠滿足教學需求,因為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及其個體差異,課堂教學效果低下。并且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和影響下,教師往往將理論知識講解與學生訓練融合在一起,進行同步教學,范圍忽視了與學生的有效課堂交流,不僅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問題和反饋,同時也使得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枯燥。
2.3教學與實踐環節脫節
在當今建筑類高校中普遍存在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脫節的現象。在建筑設計類教學進行地過程中,學生常常埋頭學習老師講解地理論知識,課堂氛圍不活躍,對于學生來說缺少機動性,實踐環節極少,這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被固定在一定的范圍內,缺少創新思維。當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會出現學生的設計脫離實際,過于理想化,而導致設計無法真正實施。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無法充分與專業知識結合,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3建筑設計行業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零售、餐飲、娛樂等行業運用互聯網思維抓住了新機遇,為行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建筑設計行業同樣可以在這個轉折點上結合互聯網思維回望總結,思考行業未來。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建筑設計行業的創新,可以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3.1利用大數據進行科學、理性的設計決策
如果說大數據的核心意義對其他行業而言是技術和產品的創新,那么對建筑行業而言則在于從業者思維和意識的更新。相對于數據的獲取,從業者更需要形成對已有大數據進行專業化分析和應用的意識與能力。數據越詳盡、準確,場地規劃設計施工的水平和質量就越高。例如,可以嘗試利用手機定位數據分析用戶活動空間分布特征,從而指導建筑空間的設計。
3.2利用互聯網眾籌創意與智慧,探索互聯互助的設計模式
目前已經有相關機構以眾籌為突破口切入互聯網思維下的建筑設計新形勢。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建筑行業新媒體發起了眾籌網絡課堂、眾籌設計資料等眾籌資金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眾籌創意與智慧方面的探索。具有專長的城市規劃師、建筑設計師、景觀設計師、經濟策劃師等都可以加入網絡資源團體,凝聚多專業力量開啟無邊界的互聯互助設計模式。雖然這樣的設計模式尚存在值得商榷之處,也略有些理想化難以落地,但積極嘗試定能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徑。
4建筑設計教學創新措施
4.1“互聯網+教育”管理模式
利用“互聯網+”的大背景,老師和學生可以從網絡中獲得大量地教學資源,使各科專業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老師提前整理好教學流程,掌握更加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在課程講解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相關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優化管理模式,設計符合建筑設計類課程教育模式。
4.2建設教學資源平臺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將建筑設計類課程教學資源分解為素材庫、題庫、視頻、課件等課程體系,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使相關專業教學內容更加全面。同時,相關專業的專家在網絡上開設網絡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課程,可以任何時間、地點完成學習任務,通過網絡的方式將教學資源納入集成化的有序軌道,“互聯網+”背景的教學資源平臺建設為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共享提供了有利條件。
4.3注重實踐與實訓訓練
多媒體技術或者VR技術等技術手段是學生學習的新的突破點,結合“互聯網+”背景幫助課堂更加現代化,滿足學生所需,幫助老師更好的教學。同時將校外實訓基地專家團隊和實訓項目與課堂進行對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實訓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對于建筑設計課程有一個更加理性的認識,從而培養專業型人才。
5結語
“互聯網+”背景為建筑設計類課程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能夠幫助建筑類高校有序地進行課程創新,使課程的系統性更強,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相專業知識。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們能夠有立足于實際的意識,在現實生活中遇見問題時能夠找到更加合適的解決方案。創造更加合適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借助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提升自身能力,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悅:鏈接·服務——探析“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居住建筑設計教學的創新思考[J].居舍,2018
[2]張詩雅、騰天驥:“互聯網+”視野下建筑設計類課程創新模式研究[J].通訊世界,2019
教研項目:2019年度吉林建筑大學“互聯網+”背景下建筑設計課程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CXY201914。
作者簡介:鄭寶祥(1991.11),男,漢族,吉林延邊人,吉林建筑大學建筑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建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