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強
如何將課堂根植于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聽從自己心底的聲音,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社會的真、善、美,幫助學生回歸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我們要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融入生活為目標,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獲得社會性發展。
觀察生活,激發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將這一任務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教學中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學生自己觀察到的生活實例導入新課,不但可以使所學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讓自主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常態。
在教學《我們的公共生活》時,課前我先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不文明現象以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學生們興趣很高,積極去觀察、自主進行探究。在進行小組匯報時,大家興致勃勃地列舉出很多不文明現象,如在街頭、廣場亂扔果皮紙屑,在影劇院、圖書館等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乘坐公共汽車插隊,踐踏草坪,破壞公物等等,然后學生從自身感受體會到這些不文明現象影響了大家的公共生活質量、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影響了整個社會文明風氣。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既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生活,又豐富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增進了社會情感。
體驗生活,提升認知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道德與法治》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因此教師要把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在課堂上模擬社會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悟、思考,從而明辨是非,明晰道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課堂上,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成為自己生活的實踐者、觀察者和反思者,從而獲取對他人、對生活、對社會最真實的感受。在教《生命最寶貴》一課時,我設計了“體驗5分鐘媽媽”的活動,讓幾位同學將裝滿書的書包掛在胸前,模擬懷孕的媽媽,體驗媽媽懷孕時系鞋帶、彎腰撿東西、做家務……只體驗了5分鐘,同學們便吃不消了。我不失時機地說:“試想一下,媽媽要辛苦孕育我們10個月,280天,是多么不容易啊。”學生們紛紛點頭。他們在情境體驗中對媽媽孕育生命的不易和辛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懂得了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融入生活,參與實踐
課堂不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終點,教學空間應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實踐中收獲最真實的體驗。
在教學《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時,我設計了“查一查”“議一議”等活動,通過上網、查找資料、詢問老師等方式,了解“五四運動中提出的口號是什么”“李大釗為何不懼死亡”“為什么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到如此不平等的對待”等,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課堂學習也更具有針對性。課后,我把本課學習和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帶領學生走進周邊紅色教育基地:廣和雷鋒事跡教育館、張集村毛岸英舊居、魯陽紅色記憶館。孩子們聆聽著革命前輩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重溫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真正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激發了學生愛黨、愛祖國的民族自豪感。
生活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源泉,我們要將《道德與法治》課根植于學生的生活,用生活的源頭活水去澆灌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