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燕
摘 要:儒家倫理思想在高度強調文化自信的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儒家倫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有益補充,對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有著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儒家倫理思想在踐行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堅持知行統一教育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教育方法上與思想政治教育是契合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儒家倫理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通過增強思政教學內容的多元性、提升社會實踐養成的有效性、弘揚校園文化的豐富性、注重網絡空間的廣泛性等途徑來促進儒家倫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儒家倫理思想 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倫理思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有著“潤物細無聲”般的育人作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問題,即怎樣將儒家倫理思想有效地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進而推動儒家倫理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1 儒家倫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儒家倫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僅對于儒家倫理思想自身的創新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也有積極作用。
1.1 促進儒家倫理思想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需要
儒家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貫穿于人們的道德生活始終,既是人們的精神寄托,又是良好社會生活秩序的保障。其內涵豐富,主要包含了孝悌、仁愛、忠恕三個方面的內容,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它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以仁愛為基點,重視人的道德價值形成、理想人格養成與精神境界達成,闡釋了諸多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文化之根。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割斷中華民族的文化臍帶,否定中國傳統文化” [2]。換言之,儒家倫理思想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源,亦是現代人們安身立命的思想資源。然而,在儒家倫理思想與現代文明不斷融合碰撞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吳雅思認為,傳統儒家倫理話語轉換及對外傳播的困境主要是傳統儒家倫理思想同其他社會文化的關系及融合問題,以及傳統儒家倫理的體系結構適應現代世界的問題[3]。要深入挖掘儒家倫理思想的內涵,結合時代特點,促進傳統儒家倫理思想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參考,也是夯實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
1.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青年人的精神風貌總體上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由于受社會上一些錯誤思潮和不良現象的影響,一些大學生身上也存在“理想虛無、貪圖享樂;不講公德、不辨是非”等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加強。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沒有得到有效化解;教育者的教育目標與教育對象自身的道德品質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與實際不相符,教育方法和形式比較單一,教育效果有待提升等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因此,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發展,是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將儒家倫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有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2 儒家倫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內在依據
儒家倫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具有較強的現實合理性,其內在依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二者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相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4],這生動詮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即立德樹人。俗話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也就在于立德鑄魂,要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靈,培育“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同樣地,儒家倫理思想也具有豐富的德性內涵,立德作為儒家的最高價值標準,強調個人道德修養的養成,追求剛強自健的人格。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賢都將個人修養作為入世進取精神的基礎,提倡通過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最終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因此,儒家倫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具有一致性的,是相合的。
2.2 二者教育方法相通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為達到一定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貫穿于思政政治教育過程始終,這與儒家先賢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提倡“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受教者因時而教、因事而教。就拿孔子的弟子問“仁”來說,對于不同的弟子孔子的回答就有所不同,對顏回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復禮為仁”,對子貢孔子的回答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司馬牛孔子的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讱”,對仲弓孔子的回答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些都是孔子根據弟子自身不同的情況而作出的具有針對性的回答。諸如此類的啟發式教學法還有很多,不僅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還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3 二者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樣地,儒家倫理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契合的。儒家先賢所主張的“仁者愛人”“見利思義”“推己及人”“克己復禮”等,以及建立在“民貴君輕”基礎上的民本思想以及自由平等的理念,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一方面,儒家倫理思想中的孝悌仁愛的家庭倫理和道德觀念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傳播,并發展成為社會普遍推崇的道德原則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儒家倫理思想也在修身、求知、處世等層面對世人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方法啟示,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可以在儒家倫理思想中找到依托。
2.4 二者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相融
俗話說“知易行難”,知行統一歷來是中國人堅持的基本原則,在歷史長河中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勤奮篤學,躬身踐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先賢就十分重視通過實踐來領悟人生真理、管理要義,強調通過社會生活實踐來實現人們道德的養成。孔子提倡知行統一,言行一致。他曾言道:“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認為學以致用才能成為真正的有才之人,并認為君子應該“訥于言而敏于行”,不應該“言而過其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樣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認知水平的同時,又指導實際行動,實現知行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6]。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向受教育者傳授理論知識,促使受教育者產生正確的思想認知,更重要的是讓受教育者能夠將理論聯系實踐,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由此可見,儒家倫理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上是相契合的,這也為二者的進一步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儒家倫理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徑探析
3.1 增強思政教學內容的多元性
通過將儒家倫理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之中,既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內容,又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將儒家倫理思想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去,將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相關知識點相聯系,比如我們可以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一課程中,講述“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融入儒家倫理思想的“禮”,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深厚文化底蘊,同時,“禮”的形式豐富多樣,有成人禮、鄉射禮、祭拜禮、壽禮、葬禮等等,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一課程中,講述“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時,融入儒家倫理思想的“五倫”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體制;在講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時,融入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等。在課堂教學中還可采取啟發式教學與互動式教學,通過讓學生制作課程相關的PPT并作課堂展示,以及制作微視頻等方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增強學生的參與性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3.2 提升社會實踐養成的有效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社會實踐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必須立足于社會實踐。儒家倫理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化高校社會實踐的補充作用。高校除了組織大學生走訪參觀相關的博物館、名人故居等,還可以充分利用傳統節假日,讓大學生走出校園,服務群眾,既能將儒家倫理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有效宣傳儒家倫理思想,又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增添節日色彩與時代氣息。比如在重陽節時融入儒家倫理思想的“孝悌”,組織大學生下基層、走訪養老院,為老者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與重陽節本身強調的感懷先祖、敬老感恩相得益彰,不僅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還讓學生親身實踐了愛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實現了從“專家講、現場聽”到“相互學、個人悟”再到“親身踐”的轉換,讓學生不僅在思想上受到洗禮,更強化了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認識,在學思踐悟中增長才干與本領,真正實現“知行統一”的教育目標。
3.3 弘揚校園文化的豐富性
我們要將儒家倫理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各環節,特別是將儒家倫理思想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去,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對大學生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特別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一方面,物質文化作為校園文化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將儒家倫理思想與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相融合,可使大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認識和體會西路軍精神的內涵。例如,可以用儒家倫理思想的一些具體內涵給校園的建筑物、景觀以及道路命名;利用校園宣傳欄、展板以及LED顯示屏等對儒家倫理思想進行宣傳。另一方面,在學生社團活動中宣揚儒家倫理思想。學生社團活動是大學生在學期間主要的學習和交往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因而有必要在社團活動中對其施加教育引導。各類學生社團可組織開展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園文化藝術節時舉辦影片展、漫畫展、書法展等,同時開展“圖書漂流”活動,將一些儒家經典書籍進行傳閱,并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儒家倫理思想宣揚出去,能夠讓大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增進對儒家倫理思想的了解和感受,從而提升思想覺悟。這既是對校園文化的有益補充,又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強化。
3.4 注重網絡空間的廣泛性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來說,“事事有網,時時有網”已是生活常態,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域。開展網絡活動時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進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實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多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同時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營造積極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通過對大學生使用最普遍、最受歡迎的信息傳播載體進行深入研究,提升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比如微博、微信、QQ、抖音等。另一方面,將有關儒家倫理思想的視頻、圖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以及教學用的教案、課件中,同時在學生的線上學習內容中增加有關儒家倫理思想的內容,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傳播范圍廣、滲透力深的優點,使儒家倫理思想入腦入心,從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內容形式創新。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要汲取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讓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實現“潤物細無聲”般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光明日報》2015年07月03日.
[3] 吳雅思.《傳統儒家倫理的話語轉換與對外傳播》,《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5期.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5]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6]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