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婉媚,陳嘉琦,陳翠儀
(1. 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全科醫學科;2. 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呼吸科,廣東東莞 523300)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癥,臨床表現為咳嗽、胸悶、氣促、喘息、呼吸不暢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控制氣道炎癥、氣道高反應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1]。糖皮質激素(GC)是目前臨床治療哮喘最常見的藥物,但GC 用于治療哮喘時,部分患者會對GC 產生抵抗,療效較差,臨床稱之為糖皮質激素抵抗(SR)哮喘。哮喘本質上是由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IL)水平升高導致,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5(IL-5)、白細胞介素-6(IL-6)是重要的IL[2],其與支氣管哮喘的關系已有諸多報道,但缺少其與SR 哮喘關系的報道,本研究旨在觀察SR 哮喘患者IL-4、IL-5、IL-6水平變化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開展回顧性研究,選取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7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根據患者對GC治療2周后的反應不同分為抵抗性哮喘組(SR 組,28 例)和敏感性哮喘組(SD組,42 例)。其中,SR 標準:每日口服潑尼松(國藥準字H41021039,5 mg/片)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40 mg,持續1 周,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在15%以下;糖皮質激素敏感(SS)標準:每日口服潑尼松,劑量在10 mg 以上,癥狀控制較好。納入標準:①符合《支氣管哮喘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3]的診斷標準并確診;②近3 個月內未接受GC 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免疫缺陷者;②嚴重肝、肺、腎等功能不全者;③有交流障礙不能配合研究者;④其他肺部疾病。本研究獲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收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指數(BMI)、IL-4、IL-5、IL-6、最大呼氣峰流速值(PEF)、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各項信息。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進行離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IL-4、IL-5、IL-6水平,試劑盒由江蘇晶美酶聯生物有限公司提供;采用肺功能檢測儀(合肥健橋醫療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型號:FGY-200)測定PEF、FEV1、FEV1/FVC。
1.3 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兩比較行t檢驗,同組內比較采取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行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取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兩組患者的年齡、BMI、PEF、FEV1、FEV1/FVC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SR組IL-4、IL-5、IL-6水平顯著高于SD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SR組與SD組一般資料
2.2 哮喘患者GC 抵抗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納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賦值,因變量為哮喘患者是否發生GC 抵抗(是=1,否=0),取有差異因素的中位值為界定值進行量化賦值:IL-4(≥25.64 pg/mL=1,<25.64 pg/mL=0)、IL-5(≥255.26 pg/mL=1,<255.26 pg/mL=0)、IL-6(≥31.20 pg/mL=1,<31.20 pg/mL=0)。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IL-4≥25.64 pg/mL、IL-5≥255.26 pg/mL、IL-6≥31.20 pg/mL 是哮喘患者發生GC 抵抗的危險因素,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哮喘患者GC抵抗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哮喘是常見的慢性氣道疾病,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多認為由肥大細胞、嗜酸細胞、炎癥細胞等共同參與而形成,GC 是目前治療哮喘氣道炎癥的常見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但部分哮喘患者對GC 反應較差,臨床稱之為SR 哮喘。有研究顯示,哮喘發生與白細胞介素水平密切相關[4],因此,GC 治療時觀察SR 哮喘患者的IL-4、IL-5、IL-6水平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SR組患者的IL-4、IL-5、IL-6水平顯著高于SD組。提示上述因素可能是哮喘患者GC抵抗發生的危險因素,這與既往報道相符[5]。其原因分析如下:GC 治療哮喘患者可通過基因轉錄水平抑制白細胞介素表達來抑制IL-4、IL-5、IL-6水平,以此發揮抗炎功效[6]。其中IL-4可促進B、T細胞誘導和增殖細胞黏附因子,促進機體體液免疫,是機體免疫過程的重要調節因子,同時IL-4 還可促使嗜酸粒細胞增殖、分化,促進肥大細胞發育,參與哮喘的發生,IL-5、IL-6 可調節嗜酸粒細胞增殖、生存、分化、趨化等過程,可釋放嗜酸粒細胞陽離子蛋白,使氣道增加乙酰膽堿反應性,同時引發氣道炎癥,促使哮喘發生,因此,IL-4、IL-5、IL-6水平在哮喘發生和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白細胞介素相關指標較高的患者發生GC抵抗可能性較大,其可能與GC對高水平白細胞介素哮喘患者白細胞介素水平改善較小有關,也可能與白細胞介素會抑制GC 發揮作用有關[7]。有研究顯示,白細胞介素相關指標與哮喘嚴重程度及預后顯著相關,對本次研究結果進一步進行論證[8],同時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IL-4≥25.64 pg/mL、IL-5≥255.26 pg/mL、IL-6≥31.20 pg/mL 是哮喘患者GC 抵抗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臨床在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診治過程中,應關注白細胞介素相關指標的變化,采取針對性治療改善此類患者預后。
綜上,支氣管哮喘GC 抵抗發生與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水平密切相關,采用GC 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治療時應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