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昌 于 華
(宿遷學院體育部,江蘇 宿遷 223800)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學校體育落實“立德樹人”要求的基礎工程,關乎學校體育培養人才的方向選擇和道路設計,同時也是拓展學校體育育人功能的系統工程,更是決定新時代體育課程改革進程的戰略工程。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于高校各學科領域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指向和要求。體育課程作為高等學校的重要課程類型,發揮著獨特的育人作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高等學校領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體育重要論述的重要載體。
當前,就高校體育教學現狀而言,德育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如體育課程教學的育人意識薄弱、思想上重視不夠、引導學生乏力、沒有形成合力、缺乏責任擔當等綜合問題。而在“課程思政”這一新的時代要求或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必須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德育優勢,圍繞“立德樹人”,通過各種體育教育手段,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服務高校的人才培養。
體育課程思政之于大學生成長的價值,在于身體強健、在于心靈美化、在于品格健全[1]。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時代精神、優秀品德等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程,融入體育教學全過程,進而有效發揮體育課程的德育價值與德育功能,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社會享受是大學生心理需要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體育在滿足這一社會需求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育運動之所以對健康產生積極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對運動技術有著盡善盡美的要求,從而使人們在和諧的韻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通過體育運動,大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欣賞美、觀賞美,陶冶自身情操,展示自身精神風貌,還可以充分享受自然風光,可探索廣闊大海的壯觀、領略高山懸崖的陡峭、感受遼闊大地的魅力,在運動拼搏之余,多了一份閑情逸趣來感悟自然之美。
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大學生的生理機能,全面發展身體素質,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使身體形態、生理機能、心理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得到全面、均衡的協調發展,增強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免疫力。從而強健體魄、振奮精神,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繁重的學業。
大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中可以學會競爭、團結和協作,在激烈的比賽和競爭中勇于擔當,敢于表現自己,增強了集體榮譽感。體育運動可以讓大學生學會與人相處,面對自己成功時要學會謙虛,面對別人成功時要善于欣賞,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大學生健康行為養成的重點是健康習慣、情緒調控和適應能力[2]。體育鍛煉能發展大學生的應急能力、操作思維能力、協調能力、直覺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體育鍛煉還能磨煉大學生的個性,使大學生意志變得更加堅強、剛毅,性格變得更加開朗、樂觀。人們通過體育運動的各種項目不同運動方式進行不同的鍛煉,并在其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自己的性格,學會延緩需要的滿足,學會解決動機斗爭的矛盾,從而使自己的個性傾向性更趨于成熟。
高校的培養目標,歸根結底就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質過硬,品質優良,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能力,具備強健體魄的全面建設人才。
堅強的意志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體育是培養共產主義思想品德及完善個性的重要手段。體育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結合不同項目的特點和要求,能夠全面實現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個性的培養。體育活動中,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都蘊含著生動的道德教育因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律精神,使學生能正確處理競爭和合作的關系,養成團結互助、遵守紀律、勇敢頑強的優良品質[3]。
高校體育工作的主要組織形式有:體育課程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和競賽。通過構建“以體育課程教學為塔基,以課外體育活動為塔身,以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為塔尖”的高校體育“金字塔”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體育課程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塔基教育、課外體育活動是面向有體育愛好學生的塔身俱樂部教育,課余訓練與競賽是面向校運動隊的塔尖精英引領教育。從塔基到塔尖,再從塔尖到塔基,做到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動態互融,共同發展[4]。

圖1 高校體育“金字塔”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體育教學不僅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增強學生的體質,而且還要通過體育教學,陶冶學生的情操,磨煉學生的意志,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培養學生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高校體育課教學要圍繞“立德樹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德育融入體育課教學的各個環節。
1.1 充分挖掘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德育課程內容。首先,要抓好常規教學,充分利用體育課規范、嚴密、科學合理的組織形式,環環緊扣,有條不紊地進行動作練習,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為此,首先堅持每節課實行上、下課師生問好儀式,增加師生的親切感,養成遵師愛生風氣,培養禮貌待人的好習慣。嚴格考勤制度,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違者進行批評教育和按有關規定扣分。嚴格的課堂常規和組織管理制度,有助于學生組織性、紀律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這對于提高學生文明禮貌的優良品質有潛移默化的作用[5]。
其次,課堂上善用體育游戲教學培養學生的體育品格。體育游戲教學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教學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體質,還能使學生遵守體育規則,形成良好的體育品格。體育游戲花樣繁多,教師只要肯用心,巧設計,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就能將德育的許多教育目標融入體育游戲中,而且效果非常明顯,實效性很強。
最后,在身體素質練習中鍛煉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身體素質練習是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同學們比較排斥的教學內容。耐力跑是體育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競賽項目,通過耐力跑項目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頑強毅力。
1.2 提升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體育教師是全面推進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廣大體育教師要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崗位責任,牢記“育人”本質,把握學生需求,充分發掘體育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與其他各類課程在育人上形成協同效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教育與浸染,把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貫穿于日常體育課堂教學之中。體育教師不僅需要營造課程思政的教學環境與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更需要通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方式,有效開展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以保證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高校也應將課程思政納入體育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等。
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有益補充,是體育體系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和擴展,是高校體育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時間有限,體育課之余大力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無疑是培養學生體育習慣的重要途徑。課外體育活動常見的組織形式有:早鍛煉、課間操、體育社團、體育課外俱樂部等多種形式。其中體育社團和體育課外俱樂部是大學生喜聞樂見,并且輻射面廣,影響大的組織形式。
課余體育訓練是激發學生體育潛能的一種挑戰,特別是參加比賽的訓練,學生負有班級、學校榮譽使命感,努力克服困難,頑強拼搏,成績的每一點提高對學生的意志品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另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學習、訓練也都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
高校體育“金字塔”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將高校體育課內外相結合,從做實塔基、做活塔身、做精塔尖三方面進行體育“金字塔”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實踐和改革。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工作全過程,把價值引領、技能培養和知識傳授貫穿于日常體育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