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毙抡n程標準也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視作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性組成部分單獨論述。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引領學生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加強課內外閱讀,這對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實現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課前查找資料,調動學生閱讀熱情
我們在正式開展課堂閱讀教學之前應嘗試為小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引導他們通過翻閱書籍或從網絡上搜索,查找有關課文的文本資料,包括作者情況、寫作背景、關于課文內容的資料等。對于學生課前收集資料的數量可以不做要求,但必須有作者的完整簡介,了解課文的作者及其背景,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完成閱讀預習作業,更是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做好課堂閱讀準備,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因為課前查找資料的過程相對簡單,帶有一定的自由性、趣味性,大多數學生都選擇認真完成,調動閱讀熱情。
在講解《靜夜思》以前,我要求學生查找資料,主要有:李白是唐代詩人,他在揚州旅社寫下《靜夜思》,在秋季的深夜,皎潔的月光通過窗戶照進屋里,同時照進李白心底的思念,他抬起頭望向空中皎月,低下頭思念遙遠的家鄉。學生們在課前了解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理解古詩內容,有助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捕捉重點,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人李白思念故鄉的情感,使課堂教學更高效。一些學生在查找背景資料時發現李白于同時同地寫下《秋夕旅懷》,是《靜夜思》的續篇,我們在課堂講解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聯讀對比,深刻感受詩人表達的濃濃思鄉情,實現課內外閱讀整合。
二、課中探究閱讀,培養學生的理解歸結能力
教師在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占據中心位置,學生缺少主動閱讀和體驗閱讀的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中,我們要積極調整教學理念,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閱讀感知課文、發現細節、探究課文內容,培養主動閱讀的意識和能力。在課文《宇宙生命之謎》的閱讀課上,當學生讀完相應內容以后有了更多關于宇宙生命之謎的假設,希望可以接觸更多課外素材,獲得更多啟示。于是我把課外有關探索宇宙的各種文本資料融入課堂閱讀過程,指導學生們帶著各自的疑問進行探究閱讀。要求學生在探究時做好備注,完成閱讀以后可以走上講臺說一說自己的答案,促進課內外閱讀之間的交互。學生們的答案越來越豐富,對宇宙生命的認知朝著更完善的方向不斷發展,在歸結閱讀信息時鍛煉了閱讀總結能力、歸納能力。而且我們所選科技文章的表述和嚴謹科學的態度吻合,小學生在這樣的閱讀格局之中更深刻地體會科學探索務必嚴謹,用更嚴謹的態度歸結知識,預防出現認知偏差,同時將這些形成于課堂探究閱讀的良好習慣延伸到課外閱讀之中。
另外,組織學生精心演繹課本劇,做課堂的主人。對于趣味性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或者在課外讀物中遇到引人入勝的精彩情節,我會指導學生在周末的時候編演課本劇,讓他們自行編排、自由選角、合力演繹,經過大約一周時間的準備后在課堂表演。而且隨著年級的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對一些課文內容的解讀甚至趕超老師,我會趁機開展翻轉課堂活動,讓學生做小老師。即在學期開始階段針對教材中較為容易理解的課文開展認領活動,學生以個人或者組團的形式認領小老師任務,然后積極準備,搜集材料,在家長的幫助下制作課件等,準備充分以后結合閱讀教學進度穿插替代我給大家上課,一起探究閱讀。在學生講完之后做適當的補充、提升,其他學生也要從講課的語言、內容設計、課件制作和熟練程度等方面展開評價,提出需要改進的建議,共同鍛煉歸結理解能力。這樣新穎的閱讀探究收獲好評。
三、課后群文閱讀,強化內外教學銜接
顧名思義,群文閱讀就是對一組文章進行集體閱讀的一種教學形式,一般按照某個議題挑選文章,指導學生找出一組文章的共性。在課內外閱讀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課后群文閱讀活動,可以引導他們及時改變慣性單篇閱讀思維,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和思想情感、文學價值等,完善知識結構,滋潤心靈,進一步強化課內外銜接,提升小學生的課內外閱讀能力。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課文及時開發優秀文本,組成群文閱讀模式,有機整合課內外閱讀,讓小學生開闊視野,培育閱讀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在“走進西部”一組中安排了四篇課文,分別是《草原》《絲綢之路》《白楊》和《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從不同角度呈現西部發展史。很多學生在閱讀這一組課文時對西部地區的狀況、文化等產生好奇心,但他們并不理解西部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于是我基于課文素材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根據“走進西部”議題整合課外資料,組織學生閱讀《黃河魂》《綠色的宣言》《神秘的羅布泊》和《藏羚羊過馬路》這一組文章,分別從自然景觀、建設活動、自然生物、歷史文化的角度介紹西部的發展,呈現美好生動的西部風貌,幫助學生優化閱讀認識。為了保證閱讀效率,我還將全班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組4人,合理分工,探究這一組文章的內容闡述和情感表達。同時補充西部地區的相關圖文資料,學生們在群文閱讀中自覺調動已有經驗,遷移閱讀的能力和技巧,豐富直觀認識。
四、拓展課外實踐,提高學生閱讀效果
課外閱讀補充延伸課內閱讀,積極拓展課外實踐有助于深化課內外閱讀銜接,讓學生及時鞏固閱讀成效。所以除了以上課內外閱讀銜接教學策略,我們還要加強課外實踐閱讀的拓展和實施,幫助小學生提高閱讀的效果和能力。
要想讓小學生愛上閱讀,如果我們老師不引領,家長不督促,書籍可能會蒙塵。書不僅可以借來讀,更能買來讀,我經常給家長講述閱讀的重要性、迫切性,旁征博引成功人士怎樣看待讀書、猶太人怎樣教導孩子熱愛讀書等有趣的故事,并借助QQ群、微信群的媒體優勢大力宣傳閱讀的好處,向家長推薦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目。隨著家長意識的覺醒,他們逐漸認同我的觀點和做法,投入更多資金為孩子購買書籍,建立家庭小書櫥。通過家庭書櫥的支撐,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課外拓展閱讀氛圍,書香氣息濃郁,帶動全家人參與閱讀實踐活動。學生可以買喜愛的書籍反復閱讀,然后就要給他們打造階梯,設定閱讀目標,激勵學生堅持閱讀。我要求每一名學生都選擇一句名言,也可以自己寫一句名言,通過書寫或者打印的方式貼在最醒目的位置,時刻激勵、督促自己閱讀。
五、完善閱讀評價,鼓舞學生堅持閱讀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屬于學生個性化行為的一種,我們作為教師要重視他們的閱讀理解、體驗和感受,而且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相互對話的過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評價應突出綜合性、整體性,對學生個性予以充分的尊重,讓閱讀評價更合理、更完善,鼓舞學生們閱讀的士氣,堅持長期閱讀,逐漸把閱讀變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此,我們要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課內外閱讀,鼓勵喜歡閱讀的學生,同時鞭策不喜歡閱讀的學生,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讓閱讀可以浸潤全體學生的心靈。
首先,開展書香班級、閱讀之星等評選活動,在閱讀教學中致力于滿足學生內心的需求。例如,當有的學生在閱讀教材以外的作品時養成了熱愛書本和閱讀的良好習慣,我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利用學校及本班舉辦的閱讀評選活動對學生形成更有效的鼓舞和激勵。其次,積極搭建閱讀成果展示平臺,開展展示閱讀成果的評價活動,讓學生們可以看到自己在閱讀上的點滴進步,體會閱讀成果獲得他人的肯定與贊美之后產生的愉悅感、幸福感、成就感。例如,展示學生們優秀的閱讀筆記、摘錄卡、剪報等,進行評獎,并頒發證書,通過這樣的成果展示讓學生們相互借鑒,加強閱讀交流,共同進步。再次,針對學生閱讀建立檔案,進行有效的課內外閱讀管理。例如,在課內外閱讀教學中實施積分管理,精心設計學生的課內外閱讀積分表,激勵學生們積極閱讀??梢詫⒈砀穹譃殚喿x材料、閱讀心得、閱讀反思、閱覽表現等欄目,評分總分為100分,學生們每天給自己打分,每一周在學習小組內部進行相互評價,每個月由班干部進行總體評價,每個學期由教師進行總結評價,把結果作為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平時成績,根據一定比例計入語文總成績,促使學生們自覺閱讀。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內外閱讀活動是一種教學實踐,采取以上策略讓學生在課前奠定閱讀基礎,對即將學習的課文形成基本認知。指導學生在課中探究閱讀,初步掌握閱讀方法,在課后群文閱讀中有機銜接課內外教學,不僅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還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課外實踐則是課內外閱讀的保障,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拓展閱讀,進一步豐富閱讀體驗;完善的教學評價有助于學生獲得成就感,形成終身閱讀的意識和習慣,堅持閱讀下去,滋養心靈。通過開展這一系列課內外閱讀教學,成功搭建小學生有效閱讀的階梯,既提高了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熱情,又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極大地提升了小學生的課內外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