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高職聲樂人才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聲樂專業人才畢業后大多從事演藝或者教育行業,核心素養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崗位的基礎,是聲樂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素養。本文以高職聲樂專業為例,對新時期高職聲樂專業核心素養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高職聲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希望能為提升高職聲樂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聲樂專業? 核心素養? 高職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9-0125-03
長期以來,我國聲樂教育強調專業性,但授業性不足,高職院校所培養出的聲樂人才難以滿足用人單位與社會的需要,高職聲樂專業人才培養呈現明顯的異步性特點。2014年國家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并將其作為課程改革的關鍵。新時期加強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并以此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學生個人發展以及職業教育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縱觀有關研究,對中小學以及本科教育的研究較多,對高職層面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對聲樂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少之又少。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加快高職聲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補齊有關研究短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期高職聲樂專業核心素養
(一)聲樂文化基礎
文化是人們勞動生活及與大自然斗爭中形成的產物,是社會發展不斷積累的成果,具有濃厚的人文底蘊。高職聲樂專業人才應該具有扎實的聲樂文化基礎,應該有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同樣還需要有理性思維與探究精神。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就要求文藝人才需要有家國情懷,需要有對國家文化的認同感。如果缺乏對國家聲樂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很有可能使聲樂專業人才在交流過程中迷失自己,最終成為我們的敵人。從古至今,社會精英無不有著強烈的責任意識與家國情懷,所以新時期高職聲樂專業人才還應該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需要多了解國家的文化環境和風俗習慣。
(二)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
我國聲樂人才培養起步晚,理論水平與經驗不足,根據教育部等部門的文件,培養聲樂專業學生是為藝術團體、藝術場館以及政府文化等部門輸送專業人才,聲樂專業學生不僅需要完成音樂會等教學任務,還需要完成學術論文,還需要學生有較強的音樂感知力、音樂記憶力與理解力,這是高職聲樂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音樂基本素養。
一個社會是由不同職業的勞動者組成的,每個職業對勞動者的技能與道德要求不同, 勞動者的職業道德直接會影響工作效率與質量,甚至會影響企業與行業的發展。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愛崗敬業、勠力同心,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職聲樂專業學生應該堅守職業道德,要做德藝雙馨的聲樂人才,愛崗敬業、誠信友善,需要在學習與實踐中注重合作、超越自我,更好地實現個人職業價值。
(三)實踐創新能力
實踐能力是人們改造世界、認識世界的基本能力,而創新能力則是在各個領域實踐活動中提出新思想、新理論與新成果的能力。對于高職聲樂專業學生而言,應該具有的實踐能力包括熟練運用樂理知識,探索音樂社會規律,通過聲樂表演客觀反映社會現象、表達情感。同時,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職聲樂專業人才必須跟上時代,現代信息技術對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互聯網時代高素質人才必須具有的基本實踐能力。針對聲樂專業的學生而言,需要具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演唱音像資料、PPT制作、遠程學習的能力。音樂創新能力則是高職聲樂專業學生應該具有對音樂作品二度創造的能力,這也是新時期聲樂專業人才需要具有的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高職聲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社會對聲樂專業人才的需要,新時期加強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并以此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學生個人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人才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對接,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嘗試“多元+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打造“多元”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聲樂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僅僅依賴于聲樂課堂,還需要依賴于課堂外的各項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進行創新,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實踐能力。聲樂作為表演藝術,與舞臺密不可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舞臺表演與一系列藝術實踐活動融入其中,例如在國慶節期間以歌頌祖國為主題舉辦校園音樂會,或者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前往一些企業、表演團體擔任助演,幫助學生在藝術實踐中積累演唱、表演經驗,提高聲樂技巧水平,使學生可以逐步適應復雜的演唱環境。
高職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聲樂專業人才培養多元化。聲樂表演是通過表演者扎實的音樂素養向觀眾傳達作品情感與內容的藝術形式,因為每位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方式不同,所以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表達也有所不同,在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高職聲樂教師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教學應該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例如調整旋律或節奏等,思考如何更好地表達出作品內涵。對于學生在演唱或改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應該根據學生的性格、音色、技巧方面的不足等提供個體化指導,選擇最適合學生進行舞臺表演及改編的作品,改變過去過分追求大作品,對學生演唱曲目“一刀切”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個性、作品內涵、演唱技巧等更好的結合起來,獲得更好的藝術體驗,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聲樂文化基礎。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知深度,不能讓學生完全進行獨立賞析,當學生對音樂作品有初步認知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賞析討論,先介紹對自己所選作品的認知,同時播放該作品,讓其他學生也進行賞析,隨后開始交換意見,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能夠從其他學生視角進行進一步賞析,學習其中聲樂內涵與知識,這樣更有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