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園媛 武瑾


摘? 要:目的? 探討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恢復期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200例COPD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給予健康教育和肺功能康復訓練,觀察組采用心理干預,干預2個月。對比兩組患者干預效果。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積(FEV1)、一秒率(FEV1/FVC)、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且抑郁癥自測量表(SDS)和焦慮癥自測量表(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模式對慢阻肺患者干預,緩解了患者負面情緒,提高了肺功能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健康教育;心理護理模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恢復期
中圖分類號:R47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3-0034-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病,是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臨床以氣短、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如不及時給予治療會嚴重影響循環系統功能,并出現慢性呼吸衰竭等并發癥。患者處于恢復期時,病情易反復發作,進而產生恐懼心理,心理負擔加重,不利于疾病轉歸。研究顯示,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慢性疾病的負面情緒控制病情有積極促進作用,但對慢阻肺效果研究較少[1]。鑒于此,本文旨在觀察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對COPD患者恢復期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200例COPD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組,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30~70歲,平均(50.01±5.47)歲。觀察組中,男54例,女46例;年齡31~72歲,平均(51.50±5.4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慢阻肺診斷標準[2],處于恢復期;所有患者知情自愿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處于急性期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健康教育和肺功能康復訓練。①健康教育:以開展講座的形式,對患者講解慢阻肺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護理方式和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對于年齡較大、記憶性較差的慢阻肺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復講解,加深患者記憶,提高配合度。②肺功能康復訓練:采用縮唇呼吸法,吸氣時,氣體從鼻孔進入,可減少對氣道和咽喉的刺激,避免感染;呼氣口部縮成“吹口哨”樣,呼氣維持5~6 s,吸氣和呼氣時間比為1∶2。訓練3~5次/d,15~20 min/次。
觀察組給予健康教育和肺功能康復訓練技術上增加心理護理模式。每周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主動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主動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當患者出現困惑或需求時,應及時進行幫助和解決。鼓勵患者與他人交流,指導患者進行看書、聽音樂轉移注意力,降低負面情緒,使患者提高信心和積極性。開展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30 min/(次·周)。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2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在患者干預前后,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日本美能MINATO,型號AS-507)檢測并比較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一秒率(FEV1/FVC)。②負面情緒評估:以抑郁自評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慮自評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SAS量表,50~59分輕度焦慮,60~69分中度焦慮,總分>70分重度焦慮。SDS標準分為53分,53~62分輕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總分>72分重度抑郁。③生活質量:以GQOLI-74評估量表評估,其中包含74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范圍為1~5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SP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肺功能的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FEV1和FEV1/FVC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SAS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SDS評分、SAS評分低于對照組,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COPD是呼吸內科常見疾病,主要是由病毒和細菌感染,長時間接觸化學物質和粉塵造成。患者在恢復期時,由于對疾病認知錯誤,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癥狀,促使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復。COPD患者在恢復期出現焦慮等負面情緒概率達10%左右[3]。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對照組FEV1、FEV1/FVC、SDS評分和SAS評分均有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更明顯,提示采用健康教育、肺功能呼吸訓練和心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負面情緒,提高肺功能。分析認為,采用呼吸康復訓練,通過呼吸訓練降低呼吸頻率,增加潮氣量,改善肺泡通氣量,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氧氣的攝入,呼氣時可增強口腔和氣道的壓力。避免氣道過早封閉,降低肺泡內的過多殘氣,進而提升肺功能。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患者可對自身疾病有初步了解,使護理人員了解每個患者的用藥劑量和時間,及時解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使患者對疾病和藥物了解更多,提升了患者治療信心[4]。對照組采用呼吸康復訓練和健康教育,可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對病情認知,但對負面情緒改善不理想。由于患者病程較長,病情反復發作,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情緒,降低了患者依從性,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心理干預的應用,及時疏導患者困惑,提升患者認知,改善患者應對方式,消除患者負面情緒,阻滯了“負面情緒-病情加重-焦慮抑郁負面情緒進一步加重”的惡性循環,提高了患者對預后的期待,改善臨床癥狀,提升了患者肺功能[5]。在恢復期應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給予患者支持和理解,并實時監督患者康復訓練和治療進程,使患者減輕焦慮和恐懼的心理壓力,提高了患者治療積極性[6]。本研究顯示,干預后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患者在常規護理下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提高了患者肺功能,緩解了負面情緒,對治療疾病和預后提高了信心,使患者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7]。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模式對COPD患者恢復期干預,緩解了患者負面情緒,提高了肺功能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謝代琪,夏麗.肺康復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運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8,33(4):482-485.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3]周巧云,袁長紅,齊保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的發病機理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20,25(2):284-287.
[4]符名勇,陳明聰.基于微信互動的同伴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病人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健康教育,2019,35(6):550-553.
[5]張繼華,張麗瓊,楊耀鵬,等.營養和心理干預聯合肺康復訓練操對慢阻肺患者的療效[J].中華醫學雜志,2020,100(2):110-115.
[6]彭燕飛,陳卓蓮,陳志鋒,等.基于心理干預的綜合護理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7):919-923.
[7]張學平,張瑩,馬小芬,等.多索茶堿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恢復期的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9,26(21):2588-2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