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燕妮
內容摘要: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方法,而且是人類普遍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本文以魯迅小說《狂人日記》的翻譯文本為基礎,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隱喻理論來研究翻譯技巧,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對語料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找出其中的隱喻,探討如何將這些英語語料準確地翻譯成中文,使譯文更加符合原文的意思。隱喻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概念,魯迅的小說大量運用了隱喻的寫作手法。魯迅的作品被許多人翻譯過,這里選取的是由楊憲益和戴乃迭共同翻譯的譯文,翻譯的文字反映了魯迅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
關鍵詞:概念隱喻 魯迅小說 翻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隨著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的出版, 認知隱喻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傳統的研究中,隱喻一直被認為僅僅是一種語言學現象和修辭手法。然而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魯迅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國現代文學之父,他筆下的人物形象通常反應了那個年代的人們深受封建禮教的迫害,最終導致的社會悲劇。本文在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視角下,簡要介紹了概念隱喻。根據給出三個不同的例句, 將所涉及的方法總結為直譯、替換和意譯三種隱喻翻譯策略。本文就以楊憲益的英譯本為例,通過對具體實例的分析,了解如何翻譯才能更好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一.概念隱喻理論
1.發展歷程
隱喻理論的研究由來已久。西方對隱喻比較系統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在他的經典著作《詩學》和《修辭學》中提到了隱喻的構成方式和修辭功能。從這個時期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學者們主要從修辭學的角度研究隱喻,認為隱喻只一種修辭手法,然而忽略了隱喻在人類認知中的重要作用。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在其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最早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這一著作開啟了以認知角度來研究隱喻的先河。這本書中“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Lakoff & Johson, 1980) 認為隱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體現于語言,而且貫穿于我們的思維及行動。他們認為隱喻是思維層面的問題而不是語言表達層面的問題,是從一個較為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映射,這個理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2.基本內容
Lakoff使用如下術語闡述概念隱喻理論:概念域、始源域、目標域、意象圖示、恒定假設、映射。這個理論認為,概念隱喻就是用“始源域”來描述“目標域”。所以,隱喻實際上就是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之間的系統映射。這種映射通常是基于經驗的系統的概念映射。人們通過經驗形成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然后把抽象的思想用更為熟知的事物來表達,也就是通過源域來理解目標域。
Lakoff把概念隱喻分為以下三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結構隱喻指的是通過一個概念來構建另外一個概念,如,Time is money;方位隱喻是指運用諸如上下、前后、遠近、中心—邊緣等表達空間概念來組織另一概念系統,如,Were in high spirits;本體隱喻是人們將模糊抽象的感情、思想、心理活動等無形的概念看做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最典型的本體隱喻是容器隱喻,如,go abroad。
3.概念隱喻理論對翻譯的指導
概念隱喻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和認知表達,概念隱喻的翻譯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需要分析隱喻在源語言文本中的具體意義,然后通過重新建構再進行翻譯,使讀者真正地理解隱喻在源語言文本中的真實意義。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風格和文化習俗,會導致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但是人類再生存和進化過程中也會有相同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因此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存在著相同的概念隱喻。因此不同語言文化的隱喻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在不同的語境中,譯者應該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在源語言和目的語的概念隱喻相同的情況下選擇直譯,在其相似的情況下選擇替代,不同的情況可以采取意譯的策略。
二.概念隱喻與翻譯
1.直譯
由于各國文化的語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語言的翻譯過程中也會保留原有的喻體。在隱喻翻譯策略中,最常見的是在目的語中翻譯出相同的隱喻,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可以被稱為“直譯”的翻譯方法,這也是最常見的翻譯方法。隱喻的意象相同,因此可以在目標語中保留原喻體, 并和原文中的隱喻表達形成呼應。在不同文化里擁有相似或相同的概念隱喻,進而擁有相同的意象,運用直譯的翻譯策略可以保持對等的形象與風格,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思。
例1 原文:進了書房,便反扣上門,宛然是關了一只雞鴨。(《狂人日記》p9)
楊憲益譯:When I went into the study,they locked the door outside as if cooping up a chicken or a duck.
譯文通過直譯的方法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從字面意思來看,雞、鴨、狼、狗等動物在人類思維中擁有同樣的經驗結構,此處的動物隱喻在讀者的理解中擁有一致的意象,因此,譯者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來保留原文的隱喻形象,直觀清晰,更真實的呈現當時的情況,更符合原文的語言特點。
2.替換
還有一種翻譯策略是用目標語中相應的喻體替代原語言喻體, 也可以稱之為替換。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大差異, 語言隱喻化的普遍原理證明, 不是所有的目標域都可以在目標域或源域中找到相對應的詞語, 這時我們可以根據人類的經驗,找到一種與目標域意思相似的詞語,用來替換進行翻譯。
例2 原文: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盯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狂人日記》,p130)
楊憲益譯: My flesh crept. The way she had fixed me with her eyes made a shiver run down my spine.
語言塑造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語言表達決定了我們認識世界的不同方式。在字典中,“悚然”一詞出自《三國演義》,釋義為形容非常害怕的樣子。而“芒刺”的第一種意思是草木莖葉、果殼上的小刺,第二種意思是比喻隱患,還有一個意思是比喻言辭尖刻。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找不到相同的意象時可以采取代替的翻譯方法,尋找一個相似的詞語。因而,楊憲益父母把悚然翻譯成 “creep”,“creep”原本是表示“爬行,蔓延”的意思。把芒刺翻譯成“shiver”, “shiver” 原意是指“顫抖”的意思。此處翻譯使用了身體隱喻,悚然和芒刺都變成了一種身體動作,能讓讀者更好地體會這種如芒刺背的感覺。
3.意譯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大差異, 并非所有源語中的隱喻都能在目的語中找到。雖然兩種語言中的隱喻因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其比喻意義是相同的,也可將這種翻譯方法稱之為“意譯”,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直譯和替換都不能找到相同的意象,處理這類隱喻時,譯者需要在語言和文化層面上采取意譯策略。意譯翻譯是非常常見的翻譯策略,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魯迅的小說里也不例外。
例3 原文:“這幾天是退一步想:”(《狂人日記》,p11)
楊憲益譯:These few days I have been thinking again:
這里使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退一步”用英文翻譯就是 “take a step back”,而在中國,退一步是指作出讓步的意思。這里楊憲益先生把它譯為 “thinking again”,是指“再三考慮”的意思,這里運用了身體隱喻,目標域“退一步”本是指身體上往后退一步,通過身體隱喻翻譯成“再三考慮”,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更好地實現跨文化交際。
本文介紹了概念隱喻的發展歷程和基本內容,以魯迅作品中的概念隱喻為例,分析了概念隱喻的三種翻譯技巧,正確認識了譯者在翻譯魯迅作品語言在本質上是隱喻式的。因此,直譯、替代和意譯都是譯者理解和翻譯作品的重要方法,無論用哪種翻譯方法,都需要譯者熟練地掌握兩國的文化背景和語言表達,了解源語中的概念隱喻, 這對于小說文學作品的翻譯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謝雯潔.認知隱喻視角下小說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以魯迅小說《狂人日記》和《藥》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9,6:117.
[4]陳道明.隱喻與翻譯——認知語言學對翻譯理論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2,(9).
[5]魯迅.狂人日記[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6]Lee D.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8]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