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
內容摘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敢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想問;給予學生提問的方法與技巧,讓學生能問;通過為學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維路徑,讓學生會問;引導學生對提問方法進行反思,善于提問。
關鍵詞:提問意識 提問能力 問題情境
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提高學生發現、提出和評價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輕松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激發學生提問動機。
一.創設氛圍,讓學生敢問
只有在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能心理上放松,情感上信任,思維上開放,才能放心提問。只有在師生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局面,建立了良性互動的合作機制,學生才敢于提問,教學才能有效地實施。
在引導學生自主提問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是學生生成問題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相信、尊重學生的需要,體諒、理解學生的困難,創設自由、寬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到提問的自由和輕松。教師要營造開放的大環境,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一)給予充足的思考時間
學生提問行為的培養,必須有充足的時間做為保證。沒有足夠的時間,提問時距較短,即教師要求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提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一方面,學生不能進行深入思考,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另一方面,時間較短會造成學生的緊張心理,害怕提出的問題不準確,不敢提出問題,或者讓學生產生懶惰心理,想濫竽充數,不想進行提問。因此,教師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有意識地讓他們在認真閱讀,熟悉文本的基礎上,自由思考,深入理解,合作探究,提出有效地、高質量的問題。
(二)關注學生的提問心理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給予了一定的啟發和引導,學生仍然不問,很大一部很原因是心理因素的影響。其原因是因為個別學生有自卑心理,對提問缺乏自信心,對自己的成功不抱希望,或因為有過失敗的經歷而不敢再次嘗試,即使有了疑問,也不敢提問;緊張心理,因為知識能力缺乏,提不出問題,或因為害怕被同學嘲笑或遭到老師無視;逃避心理,學生認為,自己不問,總會有人問,在課堂上松散、懈怠,學習動力不足,甚至采取躲避性行為;叛逆心理,即由于師生關系緊張,學生雖有問題也不提等等心理。這些都是影響提問的重要因素,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提問心理,消除學生的緊張、焦慮、壓抑等消極情緒,學生才能在課堂中積極思考,勇于提問。
二.引發動機,讓學生想問
學習動機是動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引起和維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并使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以滿足某種學習需要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1]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起學生提問的動機,讓學生想問。
(一)引入挑戰機制
課堂教學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以激發學生提問興趣。一方面,是學生之間的挑戰。利用學生想追趕、超越他人心理特征,通過表揚他人、采取提問競賽等措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以激發其提問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學生與問題之間的挑戰,問題的提出需要一定的難度,如果設計的問題太簡單,或稍作思考就能提出,那么就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保持學習動機。應該在充分考慮教學的具體目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創設稍有難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與動力。
(二)重視課前導入
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起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在提問策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外部強化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語言、多媒體展示、資料鏈接等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動機與思維。生動有趣的標題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力,使其急于了解文章的內容;簡潔明了的標題反映了文章的大意主旨,有利于文本的理解;新穎奇特的標題本身就能引發學生的疑問。教師可以利用標題的特點進行預設與加工進行導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思考與質疑。課文的時代背景包含著巨大的時代價值和深刻地文化內涵,也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三)創設問題情境
在情境中產生疑難,在疑難中產生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積極思維,這是創設情境的目的。[2]學生的思考需要情境,生動形象的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的的注意和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啟發學生的提問與質疑,使學生身臨其境,增加課堂趣味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的欲望,合理進行聯想與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產生新的觀點,提出新的問題。
三.關注能力,讓學生能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關注學生現有能力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事物,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觀察與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會問。
(一)訓練表達能力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提問的重要條件之一,學生的思維需要通過言語表達,才能外化。但是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無法清楚表述,甚至闡述的問題與自己的腦中所想的完全不相吻合、詞不達意,這就缺乏一定的思維方法與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表達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對能力不足的學生做針對性地提問訓練,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不僅如此,教師在必要時要要做出示范,讓學生通過傾聽、模仿,學會用規范、明確地語言表述問題。
(二)活化文本內容
文本內容在語文閱讀教學環節中即是指具體的課文,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要充分專研、利用教材,進行文本的再創造。包括課前資料、課中連接、課后延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積極性,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也可以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從生活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產生共鳴,只有產生了感情的共鳴,學生對文章才會有更真切的體會和更深入的理解,提出更高質量的問題。
四.給予方法,讓學生會問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關鍵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維路徑和提問的技巧,教會學生問題生成方法,讓學生能問。
(一)教師示范提問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言行影響的學生的提問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材的特點,針對性地設計出一些問題的內容,并利用好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消化。教師如果善于質疑,善于提問,那么無形中就給學生如何思考、如何提問樹立了范式。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認識和思維方式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出來,外化思路,讓學生也能夠有跡可循,得到啟發,更快更好地找到質疑提問的方法,真正起到引導和示范的作用。
(二)給予提問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意識地給予學生提問方法的指導和訓練,幫助學生總結提問的技巧。引導學生關注問題焦點:在疑問處、感悟處、空白處和矛盾處,引導學生質疑;在問題焦點處質疑,進行多角度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單點提問:題目、關鍵詞句、教學重難點等;幫助學生發現提問角度,從文本內容、寫作手法、啟示等角度進提問。
五.指導評價,讓學生善問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提問技巧進行總結,對問題的價值進行評價,對提問方法進行反思,使學生在評價反思的過程中,掌握提出問題的技巧,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一)運用提問策略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會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探究,但是大多學生對如何提問卻毫無經驗,缺乏提問的技巧和策略的指導,出現無疑而問,隨意提問等現象。教師在開展提問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講究問題設計的策略,并將這種策略滲透到日常教學過程之中去。讓學生自由提問,并且盡可能多地提問,釋放學生的思維;在提問過程中不停止提問,不討論、評價或者回答任何問題,防止學生在提問時受到打擾思考中斷或受到他人批評而退縮;堅持以問題的思維形式思考;指導學生進行實踐,逐步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學習能力,并進行遷移,從而能夠在新的情境、文本中加以靈活運用。
(二)評價反思方法
正確、有效的評價激勵著學生的提問行為。提問教學的評價方式應該是多樣的:教師評價,教師可以從提問能力的角度,公正、客觀地給予適當的評價,充分尊重學生的問題,給予鼓勵,再進行正向引導;學生互評,互相討論分析問題的價值、問題形式與內容、與問題的特點,在學生之間互相的思維碰撞下,激發出思維與創造的潛能,提高提問能力;學生自評,在獨立閱讀和自學中注意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并自覺地分析和評價自己所提問題的質量,讓學生自我評價成為一種穩定的習慣。
但是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評價,都要樹立評價的標準和體系來指導與規范學生的提問行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明確評價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本論文圍繞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進行研究,從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動機、關注提問能力、給予提問方法和指導評價反思五個方面進行探索,逐步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和提問能力,讓學生從敢問、想問,向能問、會問、善問發展。本文對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問的研究還有很多不足,搜集研究資料有限,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進一步的探索,來完善正文內容。
注 釋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三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
[2]胡衛平,首新,陳勇剛.中小學STEAM教育體系的建構與實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5(04):31-39+134.
(作者單位:四川省南充市五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