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艷
內容摘要:我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囊括著大量的德育知識,通過學習它能夠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有擔當意識,德育教育通過現當代文學作品輕而易舉的就能展現出來。在當今社會發展潮流下,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一直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的最高目標,目前德育教育在現當代文學教育中的融匯貫通效果不是特別顯著。這要求現當代文學教師要因材施教、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把德育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教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責任意識形態。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 教育教學 德育滲透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文化影響深遠舉世聞名。傳統文學創作背景大多來源于當時的生活或者社會景象,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藝術的蓬勃和興盛與社會生活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它能夠引領人們走向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的德育工作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現當代文學教育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人們對“文學的意義”一直在摸索探究的道路上。莫言曾說:“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的沒有用處。”不同時代孕育的文化也不同,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真實顯照,它能夠反映出特定時代背景下的人性和現實,引導人們探索未來未知領域。文學的學習,是跨時空的聆聽和交流,是對先輩思想文化的深度解析。我們從小就學習了一些不太理解的現當代文學作品,隨著年齡的生長在某個特定的階段,就會有柳暗花明的感覺。先輩們留下的文學作品是對我們的啟發和警示,讓我們能夠承前啟后,承擔起未來建設的大任。
要通過德育滲透教育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把偉大復興作為個人發展的最高目標。人的品性并不是在一出生就定格的,它是后天學習和環境的熏陶導致的一種形態。德育滲透從古至今在文學教育當中都是尤為重要的。不可否認我國在德育教育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離我們預期的還相差甚遠,這與國內目前的發展情形有著很大的聯系,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形成了快節奏的生產生活模式,人們往往注重利益化和高效化,急于求成,甚至想著利用最低的成本來收獲最高的價值,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教師應該放以知識傳授為主對學生進行教育工作。這種教育方式的結果就是學生大多能夠獲得優異的成績,但學生品德思想方面的教育往往不能兼顧,綜合考慮的確也是當前社會背景下利益最大化的教學方式。這種教育方式遠遠不能滿足德育要求,這對中國現當代德育教育工作來說一項巨大的挑戰[1]。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具體途徑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國內高校熱度比較高的課程之一,因其蘊含著大量的德育內容并且能夠很好的呈現給學生,供大家學習和借鑒而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目前國內的高校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中所展現的成果并不十分可觀,可以說在現當代文學教育中存在著很大的改革提升空間。我們把現當代文學教育在德育方面的體現看作一項重要的研究任務,但是對于教學方式方法一直停留在較低水平,更多的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的方式方法,缺乏實際效果的驗證,長時間以來讓教育成效一直不見起色。我們要學會反思,懂得教育不單是知識的傳授過程,更是對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改變過程。德育教育要想取得顯著成效,就必須明白“什么是德育”,探索開展德育的具體途徑,并把相關領域的內容具體化[2]。
(一)堅持育人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學是時代的號角,文學與藝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是社會主義新思想的體現,它包含了反帝反封建的進步思想和改革創新的強國救命的偉大目標,它獨特的本質為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德育滲透工作的進行指明了方向。在現當代文學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影響力的基礎,中國現當代文學優秀作品向我們展示和描繪出中國社會變遷的坎坷之路。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源細碎混雜,組合起來就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完整系統的社會歷程。現當代文學教學工作需要教師運用合理恰當的教育方式,教師應該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負責的態度,德育教育絕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引導和分析,單了解文學技巧是沒有用的,要把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引導學生體會文學作品蘊含的精髓之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清楚認識應試教育和德育之間的關聯差異,既要保證知識的傳播教授,又要把德育滲透教育做到最優,讓學生在健康快樂的環境下成長[3]。
(二)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改革,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整個完整過程。
課前的預習工作主要包括對作者個人和社會背景的深入了解,這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的德育滲透工作有著重要影響。文學教育工作和德育滲透工作不能很好的融合很大方面與學生生活的時代背景有關,由于思想觀念的不同很難體會到作者的真實感受。這個是僅通過教師講授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教師通過前期準備工作進行一定程度的彌補,教師可以通過更多與時代背景相關的資料、音樂作品、影視作品呈現給學生,改變老師單純講授的課堂局面,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讓學生自主投入到學習中,深度解析文學作品的內涵。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傳授知識和經驗。教師要通過自身表率和影響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產生積極健康的影響,讓學生不單能夠掌握書本上的知識。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就能滿足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把學到的知識準確合理的運用出來。這對文學教育的老師有著很高的要求,作為一名文學教師首先必須對教授的專業知識了然于胸,只有對所教授知識能夠深刻體會和感悟,才能把德育教育通過文學傳遞出來。作為一名文學教師,自身一定要廣泛閱讀,通過學習大量的文學作品把其中的精粹帶到實際生活中來。教師通過自身綜合素養的不斷升華,來完成對學生的潤物細無聲,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來自文學的內涵和魅力,并在實際生活當中展現出來。
(三)創新教育理念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播或者思想教育,它是融合歷史知識和思想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學科,要想最大限度發揮現當代文學教育的效果,就要對文學教師嚴格要求和規范,教師首先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提升自我修養。《資治通鑒》有云:“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是基礎,才是條件;德是核心,才是關鍵。德是才的內在支撐條件,它能夠決定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走向。有德無才,成就不了事業;有才無德,也難成大事。人才的培養是德才皆備的集中體現。大學生樹立符合社會價值取向的世界觀能夠影響到國家未來建設,熱血和沖動需要有正確合理的引導。文學教師可以通過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告訴學生哪些值得借鑒,在文學作品鑒賞當中迎合時代的主題;讓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價值觀念。
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托爾斯泰說過:理想和信念是我們行動的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人生就失去了意義。葉圣陶也曾經說過,理想是事業之母。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教師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師的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會對德育工作開展成效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文學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品行端正,給學生留下良好的素質形象。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引入符合時代發展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對社會主義的德育滲透根深蒂固,學生通過自主接受良好的教育,來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在實際生活當中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良好典范。
教師還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加強重視德育滲透。簡而言之,就是要創新變革。對傳統教學理念進行創新。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突破傳統的教學大綱,把學生的審美偏好作為教學前提。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傳統簡單、教條的課堂教學進行變革創新,利用現代科技把豐富的學習資源分享傳播,讓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對文學作品的熱愛和追求熱度不減。對傳統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把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考核轉變為趣味性較強的實踐考核,考核項目通過視覺和聽覺展現給大家,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領悟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內涵真諦。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對祖國未來發展建設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它關乎中華兒女的綜合素質和民族魅力,能夠讓中華文明得以延續和傳承。我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體現的德育內容極其廣泛,這對德育滲透教育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優勢,我們能夠通過文學教育工作來實現德育的傳播和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很大程度是當時社會趨勢的呈現,因此,現階段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工作既要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又要迎合當下的潮流趨勢,通過對學生思想道德以及人文情懷的影響,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健康樂觀的思想水平,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營造健康的教育環境,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邁向更高臺階。
參考文獻
[1]王靜.論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德育滲透[J].科技風,2020,418(14):63.
[2]王玉林,周睿.論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德育滲透[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12):120.
[3]高海燕.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82.
(作者單位: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