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瑞 宋陽
內容摘要:在語言的習得過程中,習得語言必須要由學習者來實現,因此學習者的個體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實踐證明,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著外國漢語學習者習得漢語的效果。由此可見,有效地激發學習者對于漢語的學習動機能夠使他們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更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留學生不同的個體情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動機,促進各種學習動機的相互融合,在最大的限度上使得學生們習得漢語。
關鍵詞:國外學習者 學習動機 習得漢語
漢語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請進來”的基礎上,已發展為漢語國際推廣“走出去”的新格局,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各國學習漢語的人數逐年增長,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股漢語學習的熱潮。
而面對日益增多的國外漢語學習者,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不同類型的漢語學習者,如何高效地調動每名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這是身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將重點探討不同類型的漢語學習者的主要學習動機,并分析這些學習動機對于學習者們的重要影響。
一.漢語學習者的類型分析
漢語走向世界,世界走近漢語,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學習了解漢語以及中國文化。在海外人士學習漢語的人群中大概分為以下幾類人:一類是為生活便利而學習漢語的學習者,這些人是自身或是陪伴家人定居或工作在中國,為了生活或者工作更加便利而學習漢語,這些人并不以漢語作為賴以生存的工具,且這類學習者中大多數為亞洲其他國家的人士,尤以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為多。
第二類是為求職而學習漢語的學習者,這些人是希望利用漢語作為自身求職和發展的重要工具,這部分人多數都是留學生或是海外來華求職者,希望通過習得漢語并將漢語作為自身優勢而爭取到更高的職位。
第三類則是自身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習者,這類是學習者自身對漢語言和中華文化感興趣的,在這部分人中一般以有一定閱歷的人居多。他們一般為年齡較為年長的人,通過某些渠道了解過一些有關中國的訊息從而對漢語及中華文化產生興趣。
二.不同類型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差異分析
學生是語言學習過程的主體,興趣是學習者習得語言最好的老師。因此,想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要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機。
(一)融合型動機與工具型動機
加拿大語言學家蘭伯特和加德納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把第二語言的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
所謂融合型動機,是指為了跟目的語社團直接進行交際,與目的語文化有更多的接觸、甚至想進一步融合到第二語言社團中成為其一員。上文提到的自身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就是融合型動機。他們希望自己通過學習漢語,能對中國有進一步的了解,進而達到與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相融合的一種目的。具有融入型動機的留學生,由于他們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動力較強,所以往往取得成功的速度會比別人更快,效果更好。
所謂工具型動機,是指把第二語言用作工具的實際目的,如查閱資料,進行研究,尋找工作,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等。上文所提到的為求職而學習漢語的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就是工具型動機。他們將漢語作為一種工具,希望通過學習漢語達到自己的目的,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升學、就業以及提高社會地位等。他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并不是因為自身對這類文化感興趣,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或許會感到枯燥,學習效果相比于有融合型動機的學生普遍較差。
(二)近景動機與遠景動機
學習動機還可以根據動機行為與目標的遠近關系劃分,可把學習動機區分為遠景性動機和近景性動機。近景性動機,是指與近期目標相聯系的一類動機,例如留學生想要在短期內達到HSK六級水平。遠景性動機,是指動機行為與長遠目標相聯系的一類動機。前問中提到的為生活便利而學習漢語的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就是遠景性動機,他們的學習不是功利性的,且較其他類型學習者更具持續性。
三.學習動機的特點
第二語言習得的動機是推動學習者學習并達到掌握第二語言目的的一種強烈愿望,然而每名學生的學習動機都不是單一的,學習動機具有關聯性與可變性。
(一)學習動機的關聯性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是單一的,他們有可能是想要在短期內達到一定水平進而求得某一職位,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被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所吸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的學生就兼備了近景動機與融合性動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加注意并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并激發學生的其他學習動機,以便于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習動機的可變性
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的學習動機不是一成不變的。漢語作為一門最為復雜深奧的語言,對于母語非漢語的人來說是非常難學的。很多學習者在初學漢語時飽含熱情,但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后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導致不愿再繼續學習,學習動機難以激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觀察學生學習過程的變化,在適當時候加以引導,激發學習者的良好學習動機。
四.如何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不同的學習目的產生了不同的學習動機,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不穩定的,要適當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并根據其動機因材施教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因材施教,培養學習者對于漢語的興趣
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習者具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才會對于漢語學習保持相對持久的毅力。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多設計一些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以在能夠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多講授一些學習者更感興趣的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習者的實際情況,講授不同難易程度的漢語知識內容,要循序漸進,逐步深化。還要加強學習者母語知識與所學的漢語知識的比較,重視多元文化之間的對比和學習,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以便提高他們的漢語交際能力。
(二)開展課外活動,體會漢語的實用性
除了課堂上的教學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所授內容開展課外活動,這是對于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更有助于激發外國漢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可適當舉辦知識競賽、中華才藝展示、中外學生交流等活動,使學習者在好奇心、勝負欲的刺激下更好地學習漢語并掌握相關知識。將中華文化滲透于學習者的日常學習中,能夠讓學習者多加了解中國并對漢語產生興趣。并且多與中國學生交流,更有利于增強學習者的口語以及增強他們學習漢語的自信心。
(三)改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動機
對于學習動機,Keller的ARCS模型(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關聯性、confidence自信心和satisfaction滿足感)可以用來指導教學設計中如何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說,教學設計者應從注意力、關聯性、自信心和滿足感等四個方面分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課堂中心,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互動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要始終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教師要注重開展情景教學,適當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多開口說漢語,增強其自信心和滿足感,以保持學習者穩定的學習動機。最后,教師應在課堂上盡量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多鼓勵學生,在課上即使給予學生反饋,增強學習者的學習信心以及勇于開口交流的勇氣。
綜上,學習動機對于國外學習者習得漢語有著很直接的影響。對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有效激發能夠他們擁有更明確的目標,使他們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最終達到他們的學習目的。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多注意并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并盡量激發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加強自身學習,更新教學方法,盡力幫助學習者對于漢語的學習與研究,努力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丹萍.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J].海外華文教育,2016(04):489-497.
[2]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3]徐佳寧.學習動機理論指導下的激發留學生漢語學習動機案例分析[D].遼寧大學,2016.
本文是2021年度沈陽市社科聯項目《智能手機背景下的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