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萌
摘要:能動課堂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創新途徑,旨在通過活動探究、問題解決開展課堂教學。通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課堂參與度,促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進行深度學習,拓展自身思維,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深化對概念的認知,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
關鍵詞:能動課堂;探究活動;高中生物
課堂是學生學習經驗生成和思維成長的主要陣地,如何利用課堂的有效時間讓學生領悟知識、深化認知、鞏固運用、提升效能、培育素養、健全人格是學校課堂教學模型構建面臨的關鍵問題。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有效的課堂轉型,激發學生學術心態的形成,主動地探索、挖掘知識,促使自己能夠在課堂中處于主體地位。而能動課堂恰為我們構建了一種教學的創新變革模式,旨在通過自主建構、主動探究、項目體驗等深層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展學生探究力、判斷力、辨析力、表達力等綜合學力,在研學共同體的協作活動中,基于學科課程的綜合化教學得以開展和實施,實現學科教學方向從知識本位到育人本位的轉變。
一、教材分析
“DNA的復制”選自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三節,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全面地了解DNA復制的概念、過程以及意義,同時將其與“遺傳”相關知識進行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細胞分裂”,并為接下來“變異”和“進化”等知識做理論鋪墊。由于知識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在教學過程中,需采取合作探究、展示評價等方式展開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其能夠通過實踐與探索,強化探究能力。在后續的探究活動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假說——演繹法推測DNA的復制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強化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能夠對這些抽象化的理論知識作生動形象地概述和分析,從而有效培養邏輯思維,最終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
二、現場教學
環節一:有效預學
課前篇包括學習目標、知識清單、拓展資料三部分內容。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主要內容,掌握重難點;知識清單是對新概念的認知過程,編排順序遵循了科學史,基于DNA復制的機制到實驗證明DNA半保留復制機制的正確性,最后介紹DNA復制的具體過程;拓展資料介紹了DNA復制的三種模型,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DNA復制的方式,同時為合作探究環節做鋪墊。以拓展資料的形式進行補充可以鍛煉學生閱讀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環節二:情境導學
在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學生對“細胞分裂”以及“孟德爾遺傳定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對假說——演繹法也有一定的理解。本章第二節學習了DNA的結構和特點,為本節課的開展提供了知識和方法的保障。
教師可以基于情境,設置問題如下:
1.已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遺傳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2.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暗示DNA的復制機制可能是怎樣的?
3.假如你是科學家,能根據DNA的結構設想DNA復制的方式嗎?
用沃森和克里克的論文結束語作引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梯度性問題,促使學生由情境的引導,掌握知識并樹立生命觀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探究欲望。由此引導學生展開對DNA復制方式的探究性學習。
環節三:探究研學
探究活動的實施是打造能動課堂的核心環節,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學生探究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現對知識的深度學習。結合課前學案拓展資料和教材的相關內容,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提出對DNA復制的推測。通過層層的問題設置讓學生明確用實驗區分DNA的復制方式,如何區分親代和子代DNA,如何區分模板DNA的母鏈和新合成的DNA的子鏈,引出梅塞爾森和斯塔爾的經典實驗。教師簡單介紹密度梯度離心技術,說明此技術可以區分質量不同的DNA分子,引導學生認同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活動1:為了讓學生運用假說——演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編寫探究報告的重點部分放在演繹推理上,以研學共同體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動思考、相互討論完成探究報告,小組間進行展示分享。學生可以通過建構模型,用所提供的教具藍色的紙條模擬模板DNA的母鏈,紅色的紙條模擬新合成的DNA的子鏈,進而克服DNA復制的抽象性,使DNA復制方式的表觀形象在學生頭腦中直觀編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此環節應給予充足的展示交流時間,學生相互質疑評價、補充完善進而打造能動課堂。
活動2:合作探究之后,學生對半保留復制的過程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但DNA的復制過程相對抽象,學生難以正確表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將DNA的復制過程進行立體、直觀呈現,加深理解和認知,讓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設置問題如下:
1.DNA復制的場所在哪里?在什么時間進行?
2.DNA復制需要哪些條件?
3.DNA復制的特點有哪些?
4.DNA復制的意義?
5.DNA準確復制的原因?
通過視頻能夠將復雜的知識形象化。一連串的問題鏈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分析與綜合的科學思維。通過研學共同體的協同學習和小組的展示分享,逐步養成積極的學習動機。
環節四:梳理明學
結合生物學科特點,能動課堂的打造需以構建生物學大概念為目標,DNA復制涉及的具體概念較多,學生可通過思維導圖生成課堂知識,梳理整節內容,建立概念之間的聯系。這一環節請小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學補充完善,教師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知識建構,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發展學生歸納與總結能力,轉向高參與度、高能量的能動學習體驗。
環節五:拓展激學
教師可以讓學生參照教材中大腸桿菌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圖,分析整理DNA分子數、脫氧核苷酸鏈數以及消耗脫氧核苷酸數的計算公式,進一步加深對DNA半保留復制內容的理解、擴充概念的內涵、促進概念的遷移,培養學生可遷移、可深入、可持續的硬核學力。
環節六:評價促學
以檢測評價、過程評價、任務評價、總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活動的參與情況和對課堂的反思情況。通過自我評價、生生評價和師生評價維度構建評價表,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合作的效能以及自我管理、批判質疑等核心素養的提升,進而獲得能動的深層學習體驗。
環節七:分層固學
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將作業設置為基礎必做題、提高選做題和能力拓展題,采取學生自選和教師指導學生選擇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及時給予反饋,找準學生的最佳成長點,并在研學共同體的協作學習中互相探討,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使學生在恰當的分層題目中得到發展和提高。
本節課能力拓展題是查找關于DNA的復制在癌癥的治療和克隆等方面應用的資料,是課堂能動學習的延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踐,關注社會特點,發展社會屬性,促進人格養成和育人價值的實現。
三、教學思考
本節課嘗試運用能動課堂教學模型展開教學,預學環節學案編排合理,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整合教學資源;導學環節三個問題的設置,既符合學生認知思維又推動學生深入思考;研學環節探究活動目的明確,高效突破DNA復制的重難點;明學環節梳理知識,生成概念框架,進一步促進概念的遷移;激學環節總結DNA復制的計算規律,加深對課堂理解的同時注重理性思維素養的提升;促學環節多維度評價學生表現,關注學生增值成長;固學環節分層次設置習題,延伸課堂,個性化發展學生硬核學力。
通過探索基于情境和問題指引的互動型、探究型、合作型、體驗型等課堂教學形式在內的教學模型,讓學生的思維從低階向高階轉化,豐富認知理解能力。教師轉變角色,輔助學生的學習過程,主張學生在建構知識體系的同時提升解決問題的通用能力,逐步進入積極應對新知、硬核思維發展的高階學習狀態。形成以學案為工具,以知識為基礎、以情景為切入,以活動為主軸,以遷移為擴充、以評價為反饋的能動課堂模型。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