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巖 王銳昌 劉春麗 胡素影 李 媛(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互聯網+教學”模式,將網絡學習資源平臺與課堂教學相融合,既解決了學時不夠的問題,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渠道[1]。
機械原理課程設置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大多數學生不再死讀書本,而是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比較感興趣,另外機械原理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
單純的線下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往往被動接收知識[2]。學生在課堂上專注度不夠,學習效率較低。由于在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導致不會做作業,只能抄襲別人的。久而久之,只能放棄這門課。另外,授課內容與工程實際項目結合較少,不能做到學以致用。
機械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局限于傳授知識,更注重能力的培養。比如:
培養學生機構的結構分析和運動分析的能力、機構創新設計能力,等等。
本課程教學是基于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3]。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創建機械原理課程,針對每一章節獨立的知識點都錄制微視頻,每個視頻時間不超過10分鐘,方便學生應用零散的時間去學習。創建題庫,便于學生進行自由練習。創建每節課內容的隨堂練習和每章內容的章節測驗,并定時發送給學生。將線下課程教學的PPT上傳到網絡課程,方便學生進行預習、復習和查缺補漏。
線下教學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延伸及應用、理論知識的研究意義、常用的設計方法,等等。在PPT中穿插了大量的各種類型機構的動畫、工程應用案例,還包括課堂練習和討論題目。
機械原理混合式教學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線上以網絡教學平臺和手機為依托,學生可以進行預習和復習,還可以進行隨堂練習和章節測驗;線下結合PPT、板書和教具,主要講解較難理解的理論知識及其應用,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機械原理課程教學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機械原理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
2.3.1 課前
每次課前提前發布教學任務,包括本次課程內容的簡介,學習目的和學習要求,便于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建議同學們課前觀看網絡平臺上的微視頻,對本次課內容進行預習。
2.3.2 課中
對于網絡平臺上微視頻里的教學內容,教師以較快的速度講解,對于理論知識的應用及延伸和較難理解的內容,教師以稍慢的速度講解。教學過程采用啟發式、問題式、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積極參與話題的討論,表現良好者在平時成績中會有獎勵。在本節課程內容即將結束時,發布線上隨堂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隨堂練習結果示例
2.3.3 課后
由于機械原理課程涉及大量計算,需要同學做大量練習,因此給同學布置線下作業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在每章內容結束之后,還要發布線上章節測驗,考查學生對本章內容的掌握情況。另外,通過微信平臺給同學答疑解惑,靈活方便。同學還可以通過回看微視頻和課件的方式進行鞏固和復習。
2.3.4 考核方式的確定
本課程考核采用由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的全方位綜合性評價[3],綜合考慮期末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占25%)、實驗成績(占15%)。平時成績考察出勤、線下作業、課堂表現、學習通隨堂練習和章節測驗等情況。實驗成績考察學生的實驗動手操作和實驗報告的撰寫情況。總之,綜合性評價能夠實現對學生的科學的合理評價。
通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改善。
(1)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善于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線上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習方式更加靈活。
(2)改變了學生的上課狀態,學生在課堂上從低頭不語變為抬頭互動,從玩手機變為利用手機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積極參與并認真對待線上的隨堂練習和章節測驗。
(3)學生本門課程的綜合成績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優秀率提高10%,良好率提高12.5%,中等率提高5%,及格率下降7.5%,不及格率下降20%。
線上教學的設置,有效地減少了線下課堂教學的時間,利用節省的時間,增設了隨堂練習和課堂討論環節,改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既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